刊 名:
电子元件与材料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MATERIALS
主 办
国营第715厂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
刊 期:月刊
出版地:成都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刊 号:

ISSN 1001-2028
CN 51-1241/TN
邮发代号:62—36
本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A化学文摘(美)
SA科学文摘(英)
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EBSCO学术数据库(美)

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20)
中文核心期刊(2017)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综述

  • 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结构及光吸收层组成优化研究进展

    孔梦琴;万丽;李琴;胡航;张秋萍;王世敏;

    近年来,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已突破20%。本文简要概述了杂化钙钛矿基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原理以及常见的杂化钙钛矿薄膜的制备方法,详细总结了近年来器件结构和杂化钙钛矿材料不断优化的成果和相关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器件的结构和组成对杂化钙钛矿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影响,并对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基太阳能电池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2015年12期 v.34;No.28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875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2 ]
  • 高温NTC热敏电阻材料的研究进展

    李旭琼;张廷玖;骆颖;刘心宇;

    高温NTC热敏电阻材料可制备用于汽车电子、军工、航天等领域超宽温区测温的热敏元件。概述了高温NTC热敏电阻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钙钛矿结构的材料体系以及材料的掺杂改性研究上。基于钙钛矿结构热敏材料NTC效应机理的解释大多集中在氧空位迁移模型、电子跃迁模型和渗流理论等方面,提出应用于高温宽温区测温的具有高电阻率低热敏常数特性的NTC热敏材料是高温NTC材料的发展方向。

    2015年12期 v.34;No.286 7-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1144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69 ]
  • 陷光结构在PERL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邝海;肖友鹏;

    陷光技术是制备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特别是钝化发射极背面定域掺杂(PERL)太阳能电池的一项关键技术。本文阐述了背面场和绒面结构在增加太阳光吸收时的物理机理,分析了背面场和绒面组成的陷光结构在提升PERL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时的作用,最后展望PERL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前景。

    2015年12期 v.34;No.286 10-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4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9 ]

研究与试制

  • 氧化镓纳米棒的超声法制备及湿敏特性研究

    娄彦龙;王丁;王朋朋;郑学军;

    以商业氮化镓(GaN)粉末为原料,经简单超声辅助的方法成功制备出氧化镓(Ga_2O_3)纳米棒。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对其结构、形貌及成分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材料为纳米棒状多孔结构,直径和长度范围分別在100 nm和2μm左右,并且Na~+和K~+被成功地掺杂。湿敏材料旋涂在预先涂覆有Ag-Pd叉指电极的Al_2O_3陶瓷基片上制作成湿敏测试元件。对其湿敏性能进行测试,結果表明:Ga_2O_3纳米棒传感器的阻抗随着湿度的变化曲线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响应和稳定性,在100 Hz频率下,当环境中的相对湿度(RH)从11%到95%变化时,该湿度传感器阻抗变化超过四个数量级,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別为1 s和6 s,其最大湿滞为3%RH。优异的湿敏特性可能源于一维Ga_2O_3纳米结构和离子掺杂的协同效应。

    2015年12期 v.34;No.286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3 ]
  • 二氧化钛纳米管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

    杨志广;陈亚红;张建夫;吴亚楠;景志红;

    以自制TiO_2纳米粉体为前驱体,NaOH溶液为水热介质,采用常压水热法制备了TiO_2纳米管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等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运用定性抑菌圈法考察了TiO_2纳米管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抑菌性能,并测定了其对甲基橙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活性。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得到的TiO_2纳米管为锐钛矿相,结构清晰、管形均匀,对两种细菌表现出了良好的抑菌性能,其光催化降解率在光照90 min时达到84.840%。

    2015年12期 v.34;No.286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3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2 ]
  • 二氧化锰纳米片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

    王耀先;贺国旭;腊明;张秋霞;

    只利用MnSO_4和(NH_4)_2S_2O_8两种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得β-MnO_2纳米材料。分別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XRD)、同步热分析(TG/DSC)等测试技术对材料的形貌、结构及热稳定性做了表征。采用恒电流充放电、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等方法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MnO_2纳米片材料具有优良的充放电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10~(-3)A/cm~2时,其比电容达到85.3F/g,很适合用于电化学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2015年12期 v.34;No.286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699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8 ]
  • PEG液相体系制备纳米铜颗粒的研究

    李玖娟;何为;王守绪;周国云;谭泽;

    以聚乙二醇(PEG600)为液相反应体系,硼氢化钠溶液为还原剂,硫酸铜为铜源,并添加氨水作为络合剂还原制备了纳米铜。使用扫描电镜(SEM)、元素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XRD)等对纳米铜进行了特性分析,并利用正交实验探讨了影响纳米铜制备因素的主次顺序,同时得到了纳米铜分散性和抗氧化性能的最优化条件:硫酸铜与硼氢化钠的浓度(mol/L)比为1:2,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30 min,PEG600用量为35 m L(浓度538.5 m L/L)。另外,还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对纳米铜性质的影响。

    2015年12期 v.34;No.286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7 ]
  • Zn_5(OH)_8Cl_2·H_2O微纳米片的超声合成与热解以及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侯臣;王树林;郑桾;李生娟;张熙;

    运用超声化学法,以细化后的Zn、CCl_4和H_2O为原料合成了Zn_5(OH)_8Cl_2·H_2O微纳米片,将Zn_5(OH)_8Cl_2·H_2O微纳米片在500℃下高温裂解,收集并表征了所得固相产物的结构形貌和光致发光性能,同时重点分析了所得固相产物的形成过程和生长机理。结果表明:该制备方法反应迅速,合成的Zn_5(OH)_8Cl_2·H_2O纳米片径向尺寸分布在400 nm到3μm;所得到的固相产物为形貌不同的ZnO微纳米晶体,形成过程经历了高温裂解和置换反应;晶体生长符合VS生长机理。Si基底和Al_2O_3基底ZnO晶体在约515 nm处均出现了较宽绿峰,前者带边发光峰与深能级发光峰强度比相对较大,表明其缺陷较少结晶较好,该结果可指导Zn_5(OH)_8Cl_2·H_2O和多形貌ZnO微纳米晶体的可控制备与应用。

    2015年12期 v.34;No.286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7 ]
  • 金属电极石墨烯纳米系统中的电子线性交流输运

    叶恩钾;韩裕;

    利用紧束缚近似模型、递归格林函数方法和交流输运理论,研究金属电极石墨烯纳米系统中的电子交流输运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电极石墨烯纳米系统中的界面散射导致总体的直流电导变小。在狄拉克点附近,中心锯齿型石墨烯条带部分的长度变化造成系统的共振和反共振效应,并对外加电压表现出类似电感(inductive-like)和电容(capacitive)的响应。电子局域态密度的分布表明,共振态电子在石墨烯纳米条带中呈边缘态分布,有利于系统的电子传导。反共振态电子的局域态密度小,系统不存在边缘态,从而抑制电子传导。

    2015年12期 v.34;No.286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5 ]
  • 退火处理对磁控溅射制备Ga掺杂ZnO薄膜性能的影响

    张有为;周细应;周涛;聂志云;答建成;杨涛;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普通玻璃上制备了Ga掺杂ZnO(GZO)薄膜,研究了退火处理对GZO薄膜组织结构、表面形貌及光电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四探针测试仪等对GZO薄膜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透光率及电阻率等进行测量与表征。结果表明:400~800℃退火对GZO薄膜的生长方式影响较小,所制薄膜均在(002)晶向沿c轴择优取向,退火温度对薄膜表面形貌影响较大,退火温度为600℃时,薄膜表面致密、平整,结晶质量最好,薄膜的透光率超过95%,电阻率最低为4.9×10~(-4)?·cm。

    2015年12期 v.34;No.286 41-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8 ]
  • AlPO_4∶xEu~(3+)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研究

    曹文强;李峻峰;何苗苗;张文涛;赵昆;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AlPO_4:xEu~(3+)红色荧光粉,并对其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1300℃下恒温烧结4h可得到该样品,Eu~(3+)的加入对其结构没有明显的影响,且无杂相生成。通过测试AlPO_4:xEu~(3+)红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激发峰位于200-550 nm,在394 nm处有一个很强吸收峰,该荧光粉有多个发射峰,发射主峰位于596nm处,呈现红色。同时研究了Eu~(3+)离子浓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当掺杂浓度为7%时发光强度达到最高,结果表明该荧光粉是一种较好的红色发光材料。

    2015年12期 v.34;No.286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4 ]
  • 电解质中微量金属离子对高纯铝箔直流电蚀特征的影响

    梁田;廖霞;肖仁贵;刘丹露;王建中;

    在盐酸-硫酸-硝酸电解质体系下,分別加入微量Cu~(2+)、Fe~(3+)、Zn~(2+)等金属离子,并采用直流方式对高纯铝箔进行电化学侵蚀,研究了改性后的电解质溶液对高纯铝箔电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硫酸-盐酸-硝酸电解体系中加入微量Cu~(2+)后,能够和铝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单质沉积在铝箔表面,形成Cu-Al微电池反应,促进铝箔腐蚀,隧道孔密度增大,隧道孔长度从10μm增长到30μm,220V化成的比容提高了78%-220%;加入Fe~(3+)后,不能形成微电池反应,对铝箔腐蚀没有明显影响;加入Zn~(2+)后,能够形成Zn-Al微电池反应,促进铝箔腐蚀,但促进效果弱于加入Cu~(2+)。

    2015年12期 v.34;No.286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95 ]
  • 基于超表面的圆极化印刷偶极子天线研究

    过勐超;屈绍波;马华;王甲富;沈杨;

    利用一种以双头箭头作为结构单元的反射型极化旋转超表面,设计了圆极化的印刷偶极子天线。通过将该超表面加载在普通印刷偶极子天线的下方,使线极化的偶极子天线辐射圆极化波。测试表明,天线的圆极化工作带宽为6.96 GHz到7.13 GHz。在7.04 GHz处,垂直方向上的轴比达到约1 d B。该天线有着较好的圆极化效果,并且实现了低剖面以及小型化。

    2015年12期 v.34;No.286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561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3 ]
  • 一种向外延伸矩形的Minkowski分形超宽带天线

    罗元;严凤莉;辛伟;胡银平;

    设计了一种向外延伸的闵科夫斯基(Minkowski)分形超宽带天线。该天线采用二阶向外延伸矩形的Minkowski分形,矩形结构的有限接地面使天线获得良好的阻抗匹配,进而实现天线的超宽带性能。经过优化,天线的工作频带可达到3.1~11.2 GHz,相对带宽为113.3%,天线的尺寸为38 mm×32 mm×1 mm。满足了超宽带通信对天线的要求,而且结构简单,尺寸小,易于集成。

    2015年12期 v.34;No.286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5 ]
  • 一种工作于0.7~3.8 GHz的小型化Vivaldi天线研究

    曹灵君;白红燕;

    利用电阻加载及开槽技术,设计了一种工作于0.7-3.8 GHz的小型化Vivaldi天线。利用电磁仿真软件HFSS 13.0对天线进行了仿真模拟,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0.7-3.8 GHz内,S_(11)小于-10 dB,增益适中,天线性能良好。电阻加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天线的尺寸,利用指数渐变曲线阶梯型开槽方法,改善了天线在低频段的电特性。该天线后向辐射较小,具有很好的定向辐射性能,天线平面尺寸为70 mm×80 mm,可用于探地雷达。

    2015年12期 v.34;No.286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07 ]
  • 应用于多波段的超高增益贴片天线设计

    王瑶瑶;陈桂波;卢俊;

    为扩大带宽的同时提高增益,设计了一种由四个矩形组合构成的微带贴片天线,该天线达到了在多波段的情况下兼具超高增益的电特性。天线工作在2.57~2.8 GHz,4.47~4.7 GHz,5.26~5.45 GHz,6.1~6.2 GHz,6.7~6.9GHz频带内,带内回波损耗均小于–10 d B,可应用于S波段、C波段、Wi MAX(2.3~3.5 GHz)和Wi Fi(5.25~5.35 GHz)频段,最高增益达到9.45 d B,比传统微带天线增益高了约5 d B。

    2015年12期 v.34;No.286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3 ]
  • 高性能电容加载LTCC带通滤波器的研究

    乔冬春;戴永胜;

    提出一种基于LTCC技术的高性能电容加载带通滤波器的实现方法。通过在带状线两端加载电容,从而实现谐振单元的小型化。同时通过交叉耦合,在通带两端引入两个零点,实现了陡峭的边带衰减,大大提高了滤波器的带外衰减抑制,之后借助电磁场三维仿真软件HFSS对模型进行优化。实际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较好,中心频率为4.75 GHz,带宽为500 MHz,在2.6 GHz至4.1 GHz频带以及5.4 GHz至6.9 GHz频带上的衰减均优于35d B,尺寸仅为3.2 mm×2.5 mm×1.5 mm。

    2015年12期 v.34;No.286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0 ]
  • 基于多模谐振器的超宽带滤波器设计

    南敬昌;袁晓娟;高明明;

    从经典的多模谐振器出发,针对其插入损耗过大和阻带抑制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模谐振器的超宽带带通滤波器新结构。通过奇偶模分析方法对其谐振特性和耦合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利用ADS粗略仿真验证新结构的可行性,最后通过HFSS进行参数优化,设计了一个中心频率6.5 GHz、相对带宽约为120%的超宽带带通滤波器,该滤波器整体性能良好,带外衰减十分陡峭,在11.5 GHz处达到45.5 d B,阻带宽度很宽,且具有插入损耗小、结构紧凑和尺寸小等优点。

    2015年12期 v.34;No.286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0 ]
  • 开口圆环单元带通频率选择表面的仿真与测试

    贾宏燕;李田泽;杨淑连;徐芝美;

    通过对常规圆环孔单元加载金属贴片得到改进的开口圆环单元。分析结果表明:TE模入射时,与封闭圆环频率选择表面(FSS)相比,圆环开口对传输特性几乎没有影响,谐振频率稳定在12 GHz,–3 d B带宽为8 GHz;然而TM模入射时,单开口圆环FSS结构使谐振频率降低到5.5 GHz,并在16.6 GHz出现二次谐振,而双开口圆环FSS结构使谐振移向更高的频率21.5 GHz。

    2015年12期 v.34;No.286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2 ]
  • 一种基于电流型PWM控制的放大器

    徐进;帅立国;

    提出一种基于电流型的PWM(脉宽调制)控制的放大器,该电流型放大器通过直接控制外电路电感电流峰值的大小,间接地控制PWM脉冲宽度。该放大器反馈电路中采用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保证控制器的瞬态电流峰值跟随误差信号而变,并对电流采样电路优化设计使其具有一定的箝位功能。Cadence Spectre仿真结果表明:该电路增益为3 V/V,同相端最大输入信号电压为0.96 V,传输延迟仅为145.78 ns,仿真测试表明该电路完全达到设计指标要求。

    2015年12期 v.34;No.286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2 ]
  • 一款简单的对温度自适应的LED驱动电路设计

    邓玉斌;曾以成;陈星燕;

    设计了一款对温度自适应的LED恒流驱动电路。在该电路中,将滞回关断电路与自适应电路集成到一个模块里,很大程度上简化了电路。滞回关断电路会在系统处于高温时输出关断信号,使电路停止工作;而自适应电路在系统处于调控温度时,会产生一个负温度系数的电压来调控输出电流的大小,达到自适应的目的。基于0.5μm CMOS工艺,Spectre仿真结果表明:当系统温度在0~70℃变化时,恒流输出变化小于0.57%;从70℃到105℃,调控输出电流可调幅度为100 m A;108℃时,电路关断输出,直到温度降回65℃后,重新开启。

    2015年12期 v.34;No.286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3 ]
  • 多颗粒LED封装警示灯热特性数值与实验研究

    张立强;虞莉佳;李俊超;刘乔亚;王超;

    针对一款新型LED旋转警示车灯,选取了三个不同的关键参数(灯柱半径r,散热底座半径R及散热底座高度H),基于有限元理论及热电偶测量法,研究了多颗粒LED封装灯具结构的热特性。结果表明:最高温度点处于LED颗粒的中心处,最高温度可达67.31℃(仿真时),64.95℃(实验时)。散热底座半径对结构的最高温度影响最大。可以通过散热底座的设计来提高LED颗粒的热可靠性及车灯的使用寿命;亦为LED灯具结构设计提供了设计基础。

    2015年12期 v.34;No.286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3 ]
  • 新型低银钎料SAC0307X的研究

    刘平;顾小龙;钟海峰;金霞;

    研究了一种新型低银无铅钎料SAC0307X的合金组织结构、熔化特性、力学性能、润湿性、熔铜性和抗氧化特性,并与SAC0307和SAC305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SAC0307X抗拉强度55 MPa,延伸率48%,与SAC305相当;熔点为212.4~227.5℃,固相线相比SAC0307有所下降;最大润湿力0.54 m N,润湿时间0.79 s,均优于SAC305;另外在熔铜率、抗氧化性等方面均优于钎料SAC305。

    2015年12期 v.34;No.286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1 ]

编读通信_本刊征订

  • 电子元件与材料月刊

    <正>国家百种重点期刊·国家一级电子精品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英国IEE INSPEC收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您想找到世界新技术,优异性能的电子元件、电子材料吗?想掌握本行业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同行在做什么吗?想知道新的国际市场信息,寻求好的合作伙伴吗?——请关注本刊相关栏目。

    2015年12期 v.34;No.286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编读通信

  • 本刊信息

    <正>网络数字化日益普及,并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具有快捷、携带方便、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本刊应读者要求,特在2016年继续推出加入《电子元件与材料》期刊读者会员服务,会员将享受期刊12期全电子文档。加入《电子元件与材料》的读者会员,会员费全年为200元/年,本刊将2016年全年12期的论文电子文档,以PDF格式,在出刊后发至会员的电子邮箱。并将本刊的最新资料、最新活动第一时间通知会员,让会员时刻掌握本刊的发展动向,了解本刊的最新资料,会员购买本刊的技术书籍享受8.5折优惠。

    2015年12期 v.34;No.286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 致谢审稿专家

    <正>在广大读者特别是审稿人的支持下,《电子元件与材料》2015年的出版工作顺利完成,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在此公布2015年我刊审稿人名单,向下列审稿专家的严谨治学和无私奉献表示衷心感谢!感谢他们认真、严谨、公平、公正的审稿态度,感谢他们为确保论文学术水平和质量而不辞辛苦,对每篇文章认真负责审查把关,感谢他们对本刊工作的支持,感谢他们对电子元件与

    2015年12期 v.34;No.286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理事会论坛邀请函

    <正>为了促进电子元器件产业链上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助推研发与产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在《电子元件与材料》理事会的支持下,期刊将不定期推出理事会论坛,就元器件的材料瓶颈技术、关键元器件的选型、新技术的交叉融合、市场趋势等诸多行业共同关心的议题,提供一个开放共享的探讨平台。在此诚邀各位读者参与,发表您的真知灼见。近期议题:1超级电容器研发与应用的现状与趋势2有机薄膜电容器在新能源领域应用中的选型技术

    2015年12期 v.34;No.286 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电子元件与材料》索引

    <正>~~

    2015年12期 v.34;No.286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 《电子元件与材料》读者免费索阅卡

    <正>~~

    2015年12期 v.34;No.286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8 ]

编读通信_读者天地

  • 上海微系统所成功研制1.5英寸石墨烯单晶晶圆

    <正>在国家重大专项"晶圆级石墨烯材料和器件基础研究"等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石墨烯研究取得新进展。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谢晓明领导的石墨烯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石墨烯单核控制形核和快速生长,成功研制1.5英寸石墨烯单晶,研究论文于2015年11月23日在Nature Materials上在线发表。铜表面催化生长是目前制备石墨烯薄膜的主要技术途径,但由于无法实现单核控制,因而制备的薄膜一

    2015年12期 v.34;No.286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6 ]
  • 欢迎自荐审稿专家

    <正>本刊对审稿专家的基本要求如下:1.有足够精力、并热心支持本刊工作。2.从事电子元件与材料及其相关学科的院士、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以及在国内外本研究领域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博士后人员。3.本着对作者负责、对科学负责的态度,客观、公平、公正、细致地评审稿件,并能如期对稿件给出评审结论,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等。4.所在单位必须是国家211工程院校或省部级以上研究院所。感谢您对本刊的关注!请在本刊官网www.cnelecom.net中的《期刊动态》栏目下载审稿专

    2015年12期 v.34;No.286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中国科大低温合成硅纳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正>一直以来,利用廉价的二氧化硅或硅酸盐制备硅材料都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目前工业上采用的方法依然是高温碳热还原法(>1 700℃),所制备的硅大都为块材,难以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2007年至今,650℃条件下镁热还原二氧化硅是主要的制备纳米硅材料的方法,但该方法条件苛刻,容易产生副产物Mg2Si,且产率较低。铝热还原二氧化硅因产生惰性的Al_2O_3,需高于铝的熔点,700℃以上的高温反应才能进行。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课题组发展了一种在200℃熔盐体系中,采用金属Al或Mg还原二氧化

    2015年12期 v.34;No.286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7 ]
  • 可见光响应黑色二氧化钛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获进展

    <正>光催化因在环境和能源方面的应用而广受人们的关注,但制约其实际应用的一个瓶颈因素是光子利用率,如常用的光催化剂二氧化钛(TiO_2)只能吸收紫外光,约占太阳光全谱能量中的5%。黑色TiO_2是一种新型的可见光催化材料,通过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表面或者体相进行Ti~(3+)掺杂或制造氧空位,从而实现其光谱吸收范围的可控调节。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利用二价钛为前驱体,通过水热结

    2015年12期 v.34;No.286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0 ]
  • 基于IRMOF-8衍生的层级孔纳米碳的铅离子电化学传感器研究获进展

    <正>铅具有微量致毒性和生物富集性,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归属为II类致癌物,往往对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因此,简单方便和高效的分析检测铅离子的方法备受关注。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基于羧酸类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IRMOF-8)合成了一种高比表面积(1 715 m2/g)的多孔纳米碳,并将其应用在电化学传感器检测铅离子

    2015年12期 v.34;No.286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4 ]
  • 合肥研究院在电阻转换纳米器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正>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纳米材料与环境检测研究室研究员刘锦淮和黄行九课题组在电阻转换纳米器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被Small(DOI:10.1002/smll.201501689)接收发表。硫属化合物纳米材料是当前光电纳米器件研究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在电阻转换器件方面,因其高密度、快响应电存储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现有常规的合成方法限制了该类材料新颖纳米结构的制备,

    2015年12期 v.34;No.286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万款新品集中亮相 第86届中国电子展成功举办

    <正>2015年11月11日-13日,第86届中国电子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W1-W5馆隆重举办,从电子材料到元器件、仪器仪表,从半导体设计/封装/测试到电子生产制造,从电子系统方案到消费电子产品,电子产业上中下游上万种电子产品集中亮相。本届中国电子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电子技术促进产业升级"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超过1300家企业参展,展会期间吸引了超过60000名买家和专业观众参观。第86届中国电子展与"IC CHINA2015"、

    2015年12期 v.34;No.286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