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红艳;刘勇;肖明;李丹;秦新燕;
以水热合成的Bi3.15Nd0.85Ti3O12(BNdT)纳米颗粒为原料,用熔盐法合成了BNdT微米薄片,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研究了微米薄片的显微结构,讨论了片状结构的生长机理,并分析了微米薄片的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微米薄片是单晶的层状钙钛矿型结构,横向尺寸为0.2~2.0μm,光学带隙为3.12 e V;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BNdT微米片横向尺寸逐渐增大;随熔盐含量增加,晶粒尺寸几乎无变化;BNdT晶体结构的大各向异性使其容易形成片状结构。
2015年04期 v.34;No.278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6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1 ] - 刘松涛;思芳;王俊勃;曹风;杨敏鸽;
通过调整高能球磨工艺参数,于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了氧化锡粉体,分别测试了对应粉体的比表面积,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粉体的微观形貌。结果显示:对于80 mL的球磨罐体,球料质量比为20∶1,填充率为40%,直径分别为8,6,4 mm的钢球质量比为1∶5∶3时,制得氧化锡粉体比表面积最大,为28.415 2 m2·g–1;且颗粒分布均匀,粒径为50~100 nm。
2015年04期 v.34;No.278 10-1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99 ] - 周涛;赵洋;陆晓东;张鹏;李媛;
利用Silvaco公司的Athena工艺仿真软件和Atlas器件仿真软件,对N型插指背结背接触(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IBC)晶硅太阳电池普遍采用的前表面场(FSF)结构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IBC晶硅电池FSF表面掺杂浓度及扩散深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不同表面掺杂浓度和扩散深度的FSF对IBC晶硅太阳电池短路电流密度(Jsc)、开路电压(Voc)和填充因子(FF)产生显著影响,从而影响电池的转换效率(Eff)。具有较低表面浓度、深扩散FSF结构的IBC晶硅太阳电池可获得较高转换效率,当表面掺杂浓度为5×1017 cm–3时,电池转换效率Eff最高,且随FSF扩散深度增加略有增加,最高转换效率可达22.3%。
2015年04期 v.34;No.278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9 ] - 王淳;胡一晨;张明;李磊;萨尔达;
选择50TeO2-30B2O3-20BaO系统作为稀土掺杂的基础玻璃,通过高温熔融法制备了不同掺杂比的Er3+/Tm3+共掺和单掺碲酸盐玻璃。通过比较共掺和单掺碲酸盐玻璃的吸收光谱和808 nm泵浦光激发下的发射光谱,发现Tm3+的掺入会降低Er3+在1 550 nm处的发光强度,通过能量传递可以得到Tm3+的1 800 nm发光。此外,Er3+/Tm3+使该玻璃具备了发光性能,当Er3+/Tm3+分别达到摩尔分数1.0%和0.4%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值,继续提高掺杂浓度,发光强度反而减弱。
2015年04期 v.34;No.278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1 ] - 朱三妹;张文;
封装材料的光学特性是影响白光LED光通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蒙特卡洛非序列光线追迹的方法,应用专业光学仿真软件Lighttools系统地研究了硅胶折射率、荧光粉颗粒粒径、反光杯表面反光类型及反光率几种光学特性条件下的白光LED光通量。研究结果表明:硅胶折射率存在最优值(n=1.48)使得白光LED光通量最大;在相同色温的前提下荧光粉颗粒粒径与光通量成反比关系;漫反射表面对于光通量的提高优于镜面反射,同时光通量均随着反光率的升高而升高,这些规律对于实际生产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2015年04期 v.34;No.278 22-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7 ] - 张立锋;俞红祥;沈孟锋;
针对变极距电容位移传感器提出了一种双频激励方法。同时采用低频、高频正弦电压源激励平板发射电极,通过电容耦合效应将极距变化转换为双频调幅信号,并通过高阻抗缓冲、带通滤波、精密整流电路获得双路位移调制电压信号。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同步采集双路位移调制电压信号以及参考位移信号,对高、低频激励方式下的位移检测分辨率、纹波、动态响应速度等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双频激励时,通道间耦合作用较小,低频激励方式在位移分辨率、测量范围、线性度、抗干扰等指标上显著优于高频激励;高频激励在动态响应速度上具有明显优势。
2015年04期 v.34;No.278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8 ] - 向天宇;雷涛;胡圣波;
基于横向滤波器耦合结构,采用支节加载双模谐振器,设计了中心频率位于1.57 GHz(GPS应用)与2.4GHz(WLAN应用)的双频微带滤波器。由短路支节加载双模谐振器形成第一个通带,开路支节加载双模谐振器形成第二个通带,两个谐振器被输入/输出馈线隔离,每个通带的中心频率与带宽可以单独调节。测试结果表明:两个通带内的最小插损分别为2.18,1.35 dB,3 dB带宽分别为5.2%,6.8%,回波损耗均小于16 dB,三个传输零点分别位于1.28,2.08,2.71 GHz处。该滤波器具有尺寸小、带外选择性好等优点。
2015年04期 v.34;No.278 32-3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6 ] - 李紫怡;杨维明;胡成康;朱星宇;彭菊红;
采用Hilbert分形缺陷地结构单元和并联枝节串联设计制作了一种微带低通滤波器。HFSS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滤波器通带回波损耗小于–20 dB,通带范围为0~5 GHz,阻带带宽能达到10 GHz以上。实物测量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实现了回波损耗和通带内的纹波小、过渡带陡峭、阻带宽、结构紧凑、尺寸小的微带低通滤波器。
2015年04期 v.34;No.278 35-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2 ] - 黄凯;张申;卑璐璐;
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反耦合线结构的宽带带通滤波器,该滤波器结构由一段弯折型反耦合线以及一个开路传输线枝节组成。采用奇偶模分析法对所提出的滤波器结构进行分析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选择适当电路参数,该滤波器可以产生六个传输零点。对设计的两个带通滤波器(Filter-A和Filter-B)进行仿真和实测。结果如下:中心频率为3 GHz时,Filter-A百分比带宽为47%,Filter-B为40%,结果表明在带内插损较低、群延迟较好的情况下,该类滤波器在百分比带宽上有一定优势。
2015年04期 v.34;No.278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5 ] - 谢广钱;刘波;张晓阳;刘娟妮;肖化超;
对于金属载体上的线天线,采用RWG基函数以及伽略金法将电场积分方程转化为矩阵方程组,结合稳定双共轭梯度法,解算出表面电流的展开系数,进而得出金属载体上线天线的辐射特性。为了验证算法的正确性,以金属载体附近的单极子天线为例,采用MOM(mehtod of moment)法以及软件FEKO进行仿真计算,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
2015年04期 v.34;No.278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0 ] - 郝宏刚;王少文;阮巍;何勇;
设计制作了一款新结构的垂直极化全向微带天线。天线利用分布于立方体侧面上的四个对称性天线单元的单向辐射实现全向辐射,通过单元辐射结构上加载两臂,增加天线的谐振点,展宽设计天线的带宽,对该天线进行了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仿真与测试结果基本吻合。设计的天线带宽覆盖了1.7~2.8 GHz,反射系数S11<–10 d B的相对带宽达到49%,在整个频带内实现了全向辐射。天线结构简单且紧凑,易于加工,可用于移动通信领域。
2015年04期 v.34;No.278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4 ] - 邵俊欢;王新彦;高玉恒;卫文登;吕玉祥;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WLAN/WiMAX的小型化双频微带天线。在矩形辐射贴片表面加载2/5形缝隙,改变矩形辐射贴片表面电流路径,使电流有效路径增加,实现天线的双频特性。通过电磁仿真软件HFSS 15.0对天线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天线可同时工作于WiMAX2.60 GHz和WLAN5.15 GHz频段,低频段和高频段的相对带宽分别为4%(2.53~2.64 GHz)和6%(5.14~5.48 GHz),最大增益分别为4.47 dB和1.35 dB,能够满足WLAN和Wi MAX的通信需求。天线整体辐射性能良好、结构简单、容易集成于前端电路。
2015年04期 v.34;No.278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99 ] - 杨宁;邱琪;苏君;
利用阶跃恢复二极管的非线性特性,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基于倍频的微波频率源。结合ADS软件的仿真结果,对频率源的各单元电路进行了原理分析,为其设计了一个平行耦合结构的窄带滤波器,对实际制作的频率源成品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频率源的输出频率为1.5 GHz,输出功率为0 dBm,输出频谱纯净,并已成功应用于某光发射系统中。
2015年04期 v.34;No.278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0 ] - 赵元虎;张元祥;许杨剑;梁利华;
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综合考虑电子风力、温度梯度、应力梯度和原子密度梯度四种电迁移驱动机制,采用原子密度积分法(ADI)对倒装芯片球栅阵列封装(FCBGA)的Sn0.7Cu无铅焊点进行电迁移失效模拟。针对焊点直径、焊点高度、焊点下金属层(UBM)厚度三个关键参数进行电迁移失效的正交试验优化,探究焊点尺寸对电迁移失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焊点直径和高度的增加会缩短焊点的电迁移失效寿命(TTF),而UBM层厚度对焊点失效寿命的影响相对较小;焊点局部拉应力对焊点的失效寿命影响较大,通常会加剧焊点的空洞失效。
2015年04期 v.34;No.278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8 ] - 陈杰;马丽丽;
用荧光厚度分析仪、X光透视、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及切片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不同镀镍壳体的烧结性能。结果表明,不同镀镍类型的镀层可焊性不同,电镀暗镍可焊性最差,电镀氨基磺酸镍和化学镀NiP的可焊性相对较好。SnAgCu焊料与镀镍壳体润湿较好,基片烧结空洞率较低,烧结界面与壳体及基片和玻璃绝缘子结合致密,玻璃绝缘子烧结的密封检漏通过率达90%。温度冲击后,烧结界面无明显分层和裂纹出现,镀镍壳体试制样品的电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2015年04期 v.34;No.278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7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1 ] - 陈海燕;谢羽;余桂达;曾键波;
SnSb4.5CuNi/Cu焊点在175℃进行等温时效,分析了不同时效时间的SnSb4.5CuNi/Cu焊点中金属间化合物(IMC)组织形貌演变,通过纳米压痕法测量SnSb4.5CuNi/Cu焊点界面IMC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对焊接接头进行拉伸强度和低周疲劳测试。结果表明,时效48 h的焊缝中Cu6Sn5呈曲率半径均匀的半圆扇贝状特征,IMC的弹性模量与铜基板很接近,在恒幅对称应变条件下焊点的抗低周疲劳的性能最佳,焊点的抗拉强度高;当时效时间大于48 h,焊接接口的抗疲劳性能和抗拉伸强度逐渐变差。
2015年04期 v.34;No.278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7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7 ] - 黄琼琼;尚玉玲;张明;李春泉;邝小乐;
基于三场的控制方程建立了电磁场、热场及结构场耦合分析的数学模型,推导出其等效积分"弱"解形式,研究了TSV(Through Silicon Via,硅通孔技术)电磁-热-结构的多物理场耦合效应,分析了高斯脉冲加载条件下TSV的温度和等效应力分布情况。仿真结果表明,在考虑三场耦合的情况下得到的结果更为准确,这将有助于TSV的设计及对其性能进行相应的预测。
2015年04期 v.34;No.278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