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 名:
电子元件与材料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MATERIALS
主 办
国营第715厂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
刊 期:月刊
出版地:成都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刊 号:

ISSN 1001-2028
CN 51-1241/TN
邮发代号:62—36
本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A化学文摘(美)
SA科学文摘(英)
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EBSCO学术数据库(美)

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20)
中文核心期刊(2017)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综述_专家论坛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汤雁;刘攀;徐友龙;

    简单介绍了目前市场应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热点和最新成果,重点综述了各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晶格结构、性能特点及缺陷,并针对各种正极材料的性能特点与成果总结了该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

    2014年08期 v.33;No.27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2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282 ]

编读通信

  • 《电子元件与材料》第七届编委会会议纪要

    陈丰;

    <正>2014年6月18日晚8点,《电子元件与材料》第七届编委会工作会议以网络视频方式召开。与会人员有编委23人,编辑部成员3人及相关专家。编委会顾问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李言荣院士,编委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周济教授,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温学礼理事长,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邓龙江教授,编委会副主任委员、钟彩霞主编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编委会主任周济教授主持。钟彩霞主编首先代表杂志社向第七届编委会作了编辑出版工作汇报,重点介绍了期刊的现状和近年的工作,并且对期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她指出,《电子元

    2014年08期 v.33;No.270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3 ]
  • 最新活动

    <正>随着网络数字化普及,并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具有快捷,携带方便,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本刊应读者的要求,特在2014年推出加入《电子元件与材料》期刊读者会员,享受期刊12期全电子文档服务。加入《电子元件与材料》的读者会员,会员费全年为200元/年,本刊将2014年全年12期的每期论文的电子文档,以PDF格式,在出刊后发至会员的电子邮箱中。并将本刊的最新资料,最新活动将第一时间通知会员,让会员时刻掌握本刊的发展动向,了解本刊的最新资料,会员购买本刊的技术书籍享受8.5折优惠。

    2014年08期 v.33;No.270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 《铝电解电容器铝辑(七)

    <正>该铝辑收入《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第1期至2011年第12期,有关铝电解电容器的工艺技术,原辅材料,应用技术及发展趋势方面的重要论文及特约稿件1篇,共30篇,104页,约20多万字。是铝电解电容器及其相关行业中,从事科研、生产、教学及应用人员收藏、查阅的重要参考资料。定价:80元,邮资费:6元(其中包括挂号费3元)。另《铝电解电容器铝辑(七))特推出电子文档,包括《铝电解电容器铝辑(七))全部30篇论文及39篇文献摘录,此摘录为铝电解电容器方面的论文,此电子文档定价为800元,如需要者可直接联系

    2014年08期 v.33;No.270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3 ]

综述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张玮皓;彭晓晨;冯晓东;

    利用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和成本低的优点,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首先总结了钙钛矿材料的光电特性和制备方法,然后重点介绍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介观和平面异质结构及其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目前电池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提高器件效率的途径。

    2014年08期 v.33;No.270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下载次数:8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307 ]
  • 氮化铝陶瓷湿法成型的研究进展

    郭坚;孙永健;杨海燕;王雪;丘泰;

    氮化铝(AlN)陶瓷具有优良的热、电、力、光学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AlN陶瓷的湿法成型是近几年的研究重点,论述了流延成型、注射成型和注凝成型的原理以及这三种成型技术在AlN陶瓷制备中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AlN陶瓷制备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AlN陶瓷湿法成型技术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2014年08期 v.33;No.270 12-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8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96 ]

研究与试制

  • 含BCL烧结助剂的CSLST微波介质陶瓷的水基流延

    汪启轩;李月明;王竹梅;沈宗洋;洪燕;

    以苯丙乳液为粘结剂,聚丙烯酸(PAA)为分散剂,丙三醇为增塑剂,去离子水为分散介质,对添加烧结助剂B2O3-CuO-LiCO3(BCL)的(Ca0.9375Sr0.0625)0.3(Li0.5Sm0.5)0.7TiO3(CSLST)微波介质陶瓷粉体进行了水基流延成型工艺的研究。通过研究各种添加剂含量对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得出了适合流延的浆料配方(质量分数)为:陶瓷粉料50%,分散剂1%,粘结剂10%,增塑剂与粘结剂质量比为1:4。该浆料呈剪切变稀特性,经流延可制备均匀无裂纹的流延膜片。膜片叠层后在900℃下烧结具有较佳的微波介电性能:εr=75.8,Q×f=1 422 GHz,τf=13.39×10–6/℃。

    2014年08期 v.33;No.270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7 ]
  • Sb改性CaBi_2Nb_2O_9高温压电陶瓷的研究

    刘笑;刘心宇;马家峰;刘勇;

    采用固相反应法获得改性的xSb-CaBi2Nb2O9(CBNO)(x=0~0.08)铋层状压电陶瓷。测试结果表明,加入Sb5+降低了烧结温度,提高了致密度和平面机电耦合系数,样品均为单一相,在Sb含量摩尔分数为4%时,晶粒形貌均匀,压电和机电性能达到最高,d33为12.6 pC/N,Kp=12.1%,tanδ=0.4%。添加物并没有显著降低CBNO陶瓷的居里温度,在700℃以下表现了良好的温度稳定性。

    2014年08期 v.33;No.270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7 ]
  • 纤维状铜粉导电填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樊友奇;顾耀武;夏小勇;

    采用水溶液配位沉淀-热分解法制备了纤维状铜粉,利用XRD和SEM对粉末物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采用热重-差热-红外联用仪(TG-DSC-FTIR)分析了草酸铜盐的热分解过程。以该铜粉为导电填料,配制了铜导电胶,通过测定导电胶的渗流曲线和固化曲线对其导电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配位沉淀产物为棒状草酸氨铜,其在N2和H2混合气氛中的热分解依次经历两次脱氨、脱结晶水、草酸铜热分解四个阶段,产物为直径约1μm、长径比>20的纤维状铜粉;在铜粉与环氧树脂质量比为3:1、常温固化24 h的条件下所制备的铜导电胶的电阻率最小,为4.45×10–3?·cm。

    2014年08期 v.33;No.270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0 ]
  • 沉积温度对GZO透明导电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兰椿;龙路;钟志有;杨春勇;侯金;

    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玻璃基片上制备了镓掺杂氧化锌(GZO)透明导电薄膜,研究了沉积温度对GZO薄膜的结构、光学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GZO薄膜具有(002)择优取向的六角纤锌矿结构,其折射率表现为正常色散特性,随着沉积温度的升高,所制薄膜的可见光区平均透过率单调增加,电阻率先减小后增大,晶粒尺寸和品质因数先增大后减小。当沉积温度为400℃时,所制GZO薄膜的晶粒尺寸最大(75.5 nm)、电阻率最低(1.27×10–3?·cm)、品质因数最高(699.2 S/cm),具有最佳的光电综合性能。

    2014年08期 v.33;No.270 30-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6 ]
  • TiO_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郑楚淳;贺春华;张海燕;黄少真;

    通过一种简易的水热法制备了TiO2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材料(简称TNG)。采用XRD和SEM表征了材料的结构与形貌,并利用恒流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测试(CV)等手段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合成的TNG中,TiO2纳米管分布于石墨烯片层上,其纳米管的管径为50~100 nm。在电流密度为10 mA/g时,所制TNG的首次充放电可逆比容量为366 mAh/g。即使是在1 000 m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次循环充放电后,TNG复合材料的可逆比容量仍有156 mAh/g,库仑效率达到98.3%。合成的TNG具有良好的高倍率循环性能,适合应用于高倍率和大功率锂离子电池。

    2014年08期 v.33;No.270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0 ]
  • 羰基铁粉/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

    郭飞;杜红亮;屈绍波;田晓霞;常红伟;赵建峰;

    以羰基铁粉(CIP)和二氧化锰为吸收剂,石蜡为基体制备了羰基铁粉/二氧化锰复合材料。在2~18 GHz的微波频段,测量了所制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在吸收剂质量分数为80%的基础上,讨论了二氧化锰与羰基铁粉的比例对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二氧化锰与羰基铁粉质量比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磁导率实部和虚部及介电常数实部均逐渐减小,吸收峰向高频方向移动。当?(MnO2:CIP)为2:3时,所制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最好,当涂层厚度为1.5 mm时,其反射损耗(RL)小于-10 dB的带宽达6.7 GHz(10.0~16.7 GHz)。

    2014年08期 v.33;No.270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8 ]
  • 碱金属氧化物对硼硅酸盐系玻璃/Al_2O_3材料性能的影响

    刘明;许晓颖;刘缙;石冬梅;周洪庆;

    以硼硅酸盐系玻璃和Al2O3粉料为原料,采用低温烧结法制备了玻璃/Al2O3系LTCC材料。设计玻璃中碱金属氧化物的质量分数为0~6%,研究了碱金属氧化物添加量和烧成温度对玻璃/Al2O3材料的烧结性能、热性能、介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随着碱金属氧化物含量增加,玻璃/Al2O3材料的体积密度、相对介电常数、抗弯强度增加,而介电损耗恶化。当碱金属氧化物添加的质量分数为2%,材料于875℃烧结良好,显示出优异的性能:体积密度为2.84 g/cm3,相对介电常数7.71,介电损耗1.15×10–3(于10 MHz下测试),抗弯强度为158 MPa,热导率为2.65 W/(m·℃),线膨胀系数为7.77×10–6/℃。

    2014年08期 v.33;No.270 42-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4 ]
  • 电荷补偿对Ba_3B_2O_6:Eu~(3+)的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杨英;陈永杰;肖林久;

    为提高Ba3B2O6:Eu3+红色荧光粉的光致发射强度,以Li+作为电荷补偿剂,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Ba3B2O6:Eu3+,Li+红色荧光粉,考察了Eu3+和Li+的掺杂量对Ba3B2O6:Eu3+,Li+的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393 nm的近紫外光激发,Ba3B2O6:Eu3+,Li+荧光粉发红光,对应于Eu3+的4f-4f跃迁,其中以618 nm处的发光强度最强。Eu3+和Li+的最佳掺杂量分别为摩尔分数4%和8%。电荷补偿剂Li+的加入明显提高了Ba3B2O6:Eu3+的发射峰的强度。当掺杂摩尔分数8%的Li+时,Ba3B2O6:Eu3+,Li+荧光粉在618 nm处的发射峰强度约为不掺Li+的荧光粉的4倍。

    2014年08期 v.33;No.270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3 ]
  • 温度对玻璃-金属封接性能的影响研究

    王匀;陈万荣;王雪鹏;吴俊峰;常小平;

    温度是影响玻璃-金属封接性能的主要工艺参数。通过对DM305玻璃和可伐合金的封接件(尺寸分别为?5,?10,?20 mm×8 mm)在封接温度960℃与980℃下的封接状况进行模拟和实验,分析了两种温度条件下封接所需的有效时间。考察了相同封接时间下不同温度对封接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980℃封接温度可以有效缩短封接时间,并使玻璃与金属之间结合效果良好,取得较好的封接效果。

    2014年08期 v.33;No.270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2 ]
  • Sn3.8Ag0.7Cu焊料与Fe-Ni镀层的液固界面反应

    刘葳;金鹏;

    在流动的还原性气氛中,研究了共晶Sn3.8Ag0.7Cu焊料与不同Fe含量的Fe-Ni合金层的液固界面反应行为。结果表明:低Fe含量的Fe-83Ni镀层与共晶Sn3.8Ag0.7Cu焊料具有较快的液固界面反应速率,高Fe含量的Fe-53Ni镀层与共晶Sn3.8Ag0.7Cu焊料具有较慢的液固界面反应速率,在界面处可以观察到致密的FeSn2白色化合物层。而Fe-74Ni镀层与共晶Sn3.8Ag0.7Cu焊料的液固界面反应速率介于二者之间。当共晶Sn3.8Ag0.7Cu焊料与Fe-Ni镀层反应时,界面处生成的致密的FeSn2白色化合物,可以有效地阻止Fe-Ni镀层的快速消耗。

    2014年08期 v.33;No.270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8 ]
  • 大电流碳纳米管场发射体及其长期稳定性研究

    佟钰;张婷;王琳;谢巧玲;

    为获取亮度高、使用寿命长的场发射电子源,以具有宏观长度的定向单壁碳纳米管绳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测试样品对场发射电流的极限负载能力及其在高真空、大电流条件下的发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单根直径约100?m的碳纳米管绳即可负载高达1~3 mA的场发射电流;在恒压、大电流(约0.7 mA)情况下的稳定性测试中,样品仍表现出较高的发射稳定性,9 h电流衰退值为25%~35%,且稳定性随工作电压的降低而进一步改善;ZnO纳米涂层对碳纳米管绳发射稳定性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014年08期 v.33;No.270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2 ]
  • 周界防入侵系统的微型毫米波传感器设计

    时翔;崔恒荣;殷娟;

    基于周界防入侵系统应用,设计制作了35 GHz、主动和被动体制的两种微型毫米波传感器。主动毫米波雷达传感器采取层状结构设计,天线层、射频层与中频信号处理层采用垂直通孔互连,进行系统集成;被动毫米波辐射计传感器采取一体化设计,天线、低噪声放大器、检波器集成在同一块高频板上。该两种微型毫米波传感器均采用自主研制的GaAs MMIC芯片进行MCM(多芯片组件)集成,与传统波导混合集成毫米波传感器相比,体积更小,质量更轻,更易于大规模生产,成本更低,性能一致性更高。

    2014年08期 v.33;No.270 59-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2 ]
  • 无源电子元件忆阻器的建模和参数分析

    朱兆旻;王有航;

    在边界迁移模型的基础上,用分离变量法推导出了忆阻器电流电压特性的解析公式,建立了一个可用于对忆阻器进行电路仿真的SPICE模型,对忆阻器中各个参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发现:减小角频率、增加开关电阻比或增加平均迁移率可以提高忆阻器在同一电流值下相应的电阻差值。

    2014年08期 v.33;No.270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8 ]
  • 基于二氧化钒的温控太赫兹波吸收器研究

    李嘉斌;李九生;

    利用二氧化钒的相变特性设计了一种温控太赫兹波吸收器。通过控制周围环境的温度来改变二氧化钒的电导率,从而实现二氧化钒从半导体态向金属态的转变。计算结果表明,当温度为40℃时,吸收器具有三个吸收峰,峰值频率分别为0.643,0.833和1.027 THz;当温度为67℃时,吸收器具有两个吸收峰,峰值频率分别为0.643THz和0.884 THz。各个峰值频率处均具有较高的吸收率,实现了良好吸收效果。

    2014年08期 v.33;No.270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6 ]
  • 新型小型化平衡滤波器的设计

    戴永胜;罗鸣;陈相治;朱丹;

    结合平衡滤波器性能与LTCC(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工艺,从滤波器和巴伦的设计理论出发,设计了一款新型小型化的高性能平衡滤波器。该平衡滤波器采用多层带状线结构作为基本的谐振单元同时实现滤波和巴伦功能。仿真结果表明,该平衡滤波器的通带中心频率为4.05 GHz,3 dB带宽为300 MHz,通带3.9~4.2 GHz内插损小于5.5 dB,低阻带1.0~3.5 GHz和高阻带5~8 GHz的衰减均大于30 dB,幅度不平衡度小于±0.25 dB,相位不平衡度小于±6°,平衡滤波器尺寸为3.2 mm×2.5 mm×1.5 mm。

    2014年08期 v.33;No.270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4 ]
  • 3500MHz陶瓷基新型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王强;唐斌;李皓;钟朝位;

    针对传统发夹型滤波器选择性和带外抑制不足等问题,于二分之一波长U形发夹型谐振器基础上,提出E形谐振器结构,并基于新型谐振器构成带通滤波器。利用仿真软件HFSS13.0设计实例,基板材料为MgTiO3陶瓷(?r=18,tanδ=0.000 07,基板厚度为0.8 mm),抽头馈线采用渐变阻抗馈电方式。新型带通滤波器仿真结果如下:中心频率为3.5 GHz,相对带宽为8%,带内插损小于0.03 dB,阻带抑制大于20 dB,基本满足3.36~3.64 GHz的通讯要求。

    2014年08期 v.33;No.270 73-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4 ]
  • 二维低频多模态振动能量回收结构的研究

    尹慧慧;季宏丽;裘进浩;朱孔军;王玉霞;

    为了改善传统的振动能量回收结构收集能量方向的单一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二维低频多模态振动能量回收结构,该结构是由螺旋形弹性基片和黏贴在基片上的压电陶瓷片组成的。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结构进行仿真分析,并搭建实验平台对结构的发电性能进行实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实现了x-y平面内两个方向的振动能量的收集;在1~100 Hz的频率范围内具有较多模态,拓宽了能量回收的频带范围,最大输出功率可以达到0.259 mW;在低频21.2 Hz时输出功率为0.128 mW,也有较好的能量回收性能。

    2014年08期 v.33;No.270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71 ]

LTCC专栏

  • AOI技术在LTCC制程中的应用研究

    吴申立;王正义;

    简述了自动光学检测(AOI)技术在低温共烧陶瓷(LTCC)基板研制中的应用原理,研究了影响检测性能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在LTCC生产线上通孔、印刷、检测等工艺参数的优化,为批量生产T/R(传输/接收)组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4年08期 v.33;No.270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5 ]
  • 一种无通孔LTCC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黄昆;万明;耿胜董;付振晓;

    基于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设计仿真了一种无通孔LTCC带通滤波器,该滤波器采用单层平行耦合微带线代替传统叠层电感,通过外部端电极互联各电路层,实现无通孔设计。根据仿真结果,采用LTCC工艺制备了0805封装尺寸的无通孔带通滤波器。结果表明:测量结果与仿真数据基本相符,滤波器中心频率为2.45 GHz。该滤波器适用于日益小型化的移动通信设备。

    2014年08期 v.33;No.270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4 ]
  • 一种基于LTCC技术的WiFi/GPS/BT三模前端模块的设计

    万明;黄昆;耿胜董;付振晓;

    基于低温共烧陶瓷(LTCC)集成技术,设计仿真了一种WiFi/GPS/BT三模前端模块。该模块基板里面埋置有双工器、匹配电路,而在基板表面表贴了射频开关、声表面波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等器件。改进了双工器(三工器)的设计,并在双工器结构的基础上,利用高介电常数LTCC材料以及基板表面空余空间构建了三工器的第三带通滤波器支路,在不增加模块体积的情况下,得以成功实现了三工器的结构设计。整个模块的外形尺寸仅为5.0 mm×4.0 mm×1.2 mm,其中基板的厚度约为0.5 mm。仿真验证了所设计的双工器和三工器性能参数良好。

    2014年08期 v.33;No.270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6 ]
  • 小型化LTCC 3dB电桥的设计与制作

    王啸;汪杰;高鹏;

    采用两条宽边耦合的带状线方式完成了一种小型化LTCC 3 dB电桥的设计和制作。两条耦合线采用蛇形线形式,带状线的两个接地层分别在LTCC基板的顶面和底面,并且通过四个侧面印刷导体连接起来。两条耦合线印刷在LTCC基板内部中间层,并且通过印刷特殊介质层实现隔离。结果表明,控制介质层的厚度和耦合线的对位达到了3 dB的耦合度,实现了器件小型化。

    2014年08期 v.33;No.270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2 ]

理事动态

  • 广东南方宏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广东南方宏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88年,原名为东莞宏明南方电子陶瓷有限公司。2001年经国家批准设立广东南方宏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位于东莞市望牛墩镇牛顿工业园,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技术创新优势企业、广东省外商投资先进技术企业、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东莞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是中国最具规模和竞争实力的瓷介电容器、敏感电阻器生产企业之一。公司注册商标SHM?荣获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公司专业生产各种高品质瓷介电容器和敏感电阻器,其中包

    2014年08期 v.33;No.270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理事论坛_资讯

  • 仿真软件在LTCC研究中的应用

    彭天炜;李大海;

    结合仿真软件技术以及LTCC(低温共烧陶瓷)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有限元仿真软件在LTCC材料研发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在LTCC复合材料上的仿真应用。基于多个案例分析了电路仿真以及三维结构仿真软件在LTCC新型器件开发中的应用。

    2014年08期 v.33;No.270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0 ]
  • LTCC器件在智能终端中的应用

    李新;郑国恒;

    基于LTCC器件的技术特点,介绍了LTCC器件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中的应用,以可穿戴运动型摄像机以及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为例,展望了LTCC器件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发展与应用趋势。

    2014年08期 v.33;No.270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1 ]
  • 基于中国论文数据库探析国内LTCC研发机构的实力

    张小军;任帅;

    以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为工具,统计分析了国内研究机构在LTCC(低温共烧陶瓷)领域内的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影响力以及研究活跃程度的数据,以此展示了相关研究机构的科技实力。

    2014年08期 v.33;No.270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6 ]
  • LTCC行业投资动态

    王燕铭;

    关注与分析投资动态信息,对LTCC产品及市场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从市场需求、产品特征及政策扶持多个方面分析了LTCC发展的机遇,从制造商分布及技术路线竞争中分析了LTCC的投资风险,指出了定位准确的市场出击是LTCC行业投资的难点与焦点。

    2014年08期 v.33;No.270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7 ]

编读通信_读者天地

  • 太阳能电池板可使CO_2变成甲酸燃料

    <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出利用太阳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潜在替代燃料甲酸的有效方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二氧化碳利用率》上。为了抑制因大气中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的全球变暖,通常涉及三个方面:开发替代性能源、捕获和存储温室气体,以及再利用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采用这其中的两种方法,普林斯顿大学的化学教授安德鲁,与新泽西州蒙茅斯章克申创办的液态光公司共同设计出一个有效方法,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潜在的替代燃料甲酸。

    2014年08期 v.33;No.270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中电信首次商业试用飞机上网将建实体规模商用

    <正>7月24日消息,中国电信与东方航空联手打造的中国大陆首开商业试用,7月23日在东方航空MU5101上海到北京以及MU5108北京到上海的航班上,该航班上的乘客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或PAD直接访问互联网,这意味着中国电信已实现飞机上网。飞机上网的重要里程碑此次也是中国大陆首个基于Ku卫星宽带空地互联业务商业试用,新浪科技了解到,此次地空互联航班

    2014年08期 v.33;No.270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