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 名:
电子元件与材料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MATERIALS
主 办
国营第715厂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
刊 期:月刊
出版地:成都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刊 号:

ISSN 1001-2028
CN 51-1241/TN
邮发代号:62—36
本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A化学文摘(美)
SA科学文摘(英)
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EBSCO学术数据库(美)

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20)
中文核心期刊(2017)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研究与试制

  • 保温时间对钙钡硼硅复相陶瓷性能的影响

    张一源;周洪庆;邵辉;王杰;

    通过对钙钡硼硅玻璃与氧化铝的混合物进行烧结,制备了可用于低温共烧陶瓷基板的硼硅酸盐玻璃/α-Al2O3系复相陶瓷。研究了保温时间对所制复相陶瓷的微观结构、烧结性能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所制复相陶瓷的体积密度、吸水率和介电常数先增大后减小,而介质损耗则是先减小后增大。于850℃烧结、保温20 min制得的复相陶瓷的性能最佳,其体积密度为3.12 g.cm–3,吸水率为0.11%,10 MHz下的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分别为7.88和1.0×10–3。

    2012年03期 v.31;No.24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7 ]
  • 隔离器用M型钡铁氧体陶瓷电磁性能的研究

    郝建伟;余洪滔;彭承敏;李扬兴;徐光亮;

    以BaCO3和Fe2O3为原料,采用传统陶瓷工艺制备了六角磁铅石M型钡铁氧体陶瓷。采用XRD和SEM表征了样品的晶体结构和形貌特征。采用同轴法测试了样品的复介电常数(ε)和磁导率(μ),利用带状线法测试了其微波吸收性能。结果表明:经不同的烧结制度均制备出了物相单一、结晶良好的钡铁氧体样品;1 200℃保温8h制备的样品ε最大;1 250℃保温4 h制备的样品具有最高的μ,且在10.2 GHz的频率下,吸收损耗可达5.0 dB/mm。

    2012年03期 v.31;No.241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2 ]
  • BCL助烧剂对CSLST微波介质陶瓷性能的影响

    金云海;李月明;沈宗洋;王竹梅;洪燕;

    采用B2O3-CuO-Li2CO3(BCL)作为助烧剂对(Ca0.9375Sr0.0625)0.3(Li0.5Sm0.5)0.7TiO3(CSLST)微波介质陶瓷进行降温烧结。系统讨论了BCL的添加量对CSLST微波介质陶瓷的烧结行为、晶体结构及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CL的加入将CSLST陶瓷的烧结温度从1 250℃降至925℃。当BCL添加量小于质量分数5.5%时,样品中只含单一的钙钛矿结构晶体,而当BCL添加量大于质量分数7.5%时,则会产生第二相。添加BCL的质量分数为5.5%,烧结温度为925℃保温5 h,所制CSLST陶瓷具有良好的微波介电性能:εr=86.69,Q.f=2 267 GHz,τf=29.3×10–6/℃。

    2012年03期 v.31;No.241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1 ]
  • CuInSe_2纳米晶体的制备研究

    黄明冀;吴孟强;刘文龙;张其翼;张树人;

    以三乙醇胺为溶剂,通过易于实现的非注入法(noninjection)合成铜铟硒(CuInSe2)纳米晶体。采用SEM、XRD、XPS和EDX分析了所制CuInSe2纳米晶体的组分与结构。结果表明,合成的CuInSe2纳米晶体为类球形,尺寸均匀,具有单一相结构并且接近化学计量比。该纳米晶体的能带隙为(1.03±0.03)eV,对可见光吸收良好,符合光伏应用的要求。

    2012年03期 v.31;No.241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 超级电容器用石墨烯纳米片的制备及性能

    左志中;梁逵;叶江海;胡军;

    通过在低温、常压条件下热剥离氧化石墨(GO)前驱体制备了石墨烯纳米片,然后用其制成了超级电容器。利用XRD、FT-IR、SEM和TEM对所制石墨烯纳米片的物相组成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另外,采用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谱技术对所制超级电容器的超级电容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O在200℃、常压下即可被有效热剥离;所制超级电容器在6 mol/L KOH体系中的最大比电容约为276 F/g。

    2012年03期 v.31;No.241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1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119 ]
  • 微波加热一步制备超级电容器用多孔炭

    凌平华;姚建军;陈卫东;李如春;何孝军;

    为了降低超级电容器用多孔炭的成本,以花生壳为原料,磷酸为活化剂,采用微波加热法一步制备了多孔炭,研究了该多孔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磷酸/花生壳质量比为3,微波功率为600 W,加热时间为20 min时,所制多孔炭的比表面积为1 494 m2/g。随着磷酸/花生壳的质量比从0.6增加到3,多孔炭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大。在电流密度为50 mA/g时,所制电极的比容达196 F/g,300次循环后,其比容保持率为92.7%。

    2012年03期 v.31;No.241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5 ]
  • [Pmim][SCN]离子液体电解质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王双龙;石丽敏;孙思思;张庆国;金振兴;

    采用两步法合成了1-戊基-3-甲基咪唑硫氰酸盐([Pmim][SCN])新型离子液体电解质,测定了该电解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并用这种新型离子液体电解质与活性炭电极组装成模拟超级电容器,研究了所制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制离子液体电导率较高,密度和表面张力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模拟超级电容器的工作电压可达4.0 V,比电容可达421.05 F/cm3,充放电效率为96.3%,且该离子液体具有很好的与常见有机溶剂互溶的能力,具有成为超级电容器用电解质的应用潜力。

    2012年03期 v.31;No.241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02 ]
  • 掺铝氧化锌陶瓷靶材的制备及其薄膜的光学性能

    翟旺建;傅刚;刘志宇;杨小妮;

    以Al(NO3)3.9H2O和ZnO粉体为原料,采用常压烧结方法制备了高致密度和高导电性的ZnO:Al(AZO)陶瓷靶材。研究了烧结温度对AZO靶材微观结构、相对密度和电性能的影响。当Al和Zn的摩尔比为3:100,烧结温度为1 400℃时,所制AZO靶材的致密度达96%,电阻率为2.5×10–2.cm。以烧结温度为1400℃的AZO陶瓷靶为靶材并通过直流磁控溅射在玻璃基片上制备出了高度c轴择优取向的AZO薄膜,其可见光透过率为90%,禁带宽度为3.63 eV,电阻率为1.7×10–3.cm。

    2012年03期 v.31;No.241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7 ]
  • 硅基(Pb,La)(Zr,Ti)O_3反铁电厚膜的制备及介电性能

    耿文平;丑修建;吕勇博;关新锋;张文栋;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具有高度(100)择优取向的(Pb,La)(Zr,Ti)O3反铁电厚膜(厚约2.2μm)。研究了该反铁电厚膜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场诱导相变效应和不同电场强度下的温度诱导相变效应。结果表明:(Pb,La)(Zr,Ti)O3反铁电厚膜在室温下处于反铁电态;随着温度升高,厚膜的相变开关电场强度逐渐降低,反铁电态越来越不稳定,当温度高于132℃且电场强度为0 kV/cm时,厚膜处于顺电态;随着外加电场强度的增大,厚膜的AFE(反铁电态)-FE(铁电态)相变温度向低温方向漂移,当电场强度大于164 kV/cm时,厚膜在室温下已处于铁电态。

    2012年03期 v.31;No.241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2 ]
  • 漂珠/钡铁氧体/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庞建峰;李建;

    以溶胶–凝胶自蔓延燃烧法与原位掺杂聚合法相结合的方式制备了漂珠/钡铁氧体/聚苯胺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表征了材料的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及组成。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在2~18 GHz频段内测定了复合材料的电磁参数。结果表明:所制材料的介质损耗和磁损耗最大值分别为0.30和0.52;当样品吸波层厚度为3.0 mm时,在电磁波频率为7.1 GHz时样品的反射损耗峰值为–33.74dB,在–20 dB的吸收带宽为3.2 GHz。

    2012年03期 v.31;No.241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1 ]
  • 有机添加剂对氧化铝流延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吴黎;朱丽慧;黄清伟;刘庆峰;

    系统研究了流延法制备氧化铝陶瓷基片过程中分散剂、增塑剂和粘结剂对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分散剂GTO和S80制得的浆料黏度最低,TEP制备的浆料黏度最高。利用增塑剂PEG400和DBP都能获得较低的浆料黏度,随着增塑剂与粘结剂比值R的增加,浆料黏度显著降低。采用分散剂TEA、粘结剂PVB、增塑剂DBP制备的氧化铝浆料,当R值为0.8~1.6时,流延浆料黏度为1 071~1 671 mPa.s,流延生带质量较好。

    2012年03期 v.31;No.241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下载次数: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9 ]
  • 微量锗对Sn-0.7Cu-0.05Ni钎料微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易江龙;张宇鹏;许磊;刘师田;杨永强;

    为改善Sn-0.7Cu-0.05Ni钎料抗氧化性差及溶铜速率快的问题,向Sn-0.7Cu-0.05Ni钎料中添加微量锗,研究了不同锗添加量(质量分数0.01%~0.10%)对SnCuNi钎料合金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的锗能显著细化Sn-0.7Cu-0.05Ni钎料合金组织,抑制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改善合金的组织分布,提高钎料的润湿性及力学性能。此外,锗的添加还能显著提高钎料的抗氧化性并降低溶铜速率,当锗的质量分数从0增至0.10%时,溶铜速率从0.117 m/s降至0.110 m/s。

    2012年03期 v.31;No.241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5 ]
  • 水基无卤素无松香抗菌型免清洗助焊剂

    赵晓青;肖文君;杨欢;王丽荣;黄德欢;

    以去离子水为溶剂、高沸点有机醇醚为助溶剂、有机酸为活化剂并使用复合表面活性剂研制成了一种无铅焊料用免清洗助焊剂,该助焊剂并含有一种天然的抗菌剂E以延长其保存期限。对该助焊剂的成分及配比进行了选择和优化,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免清洗助焊剂均匀透明,无刺激性气味,不含卤素,无腐蚀性,表面绝缘电阻大于1×108;将其用于SnAgCu系无铅焊料,焊接效果好,平均扩展率达到76.6%。

    2012年03期 v.31;No.241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81 ]
  • 内生无铅复合钎料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韩孟婷;邰枫;王晓雅;马立民;郭福;

    通过采用不同工艺的内生法在Sn-3.5Ag共晶钎料基体中引入弥散分布的Cu6Sn5颗粒,制得了内生无铅复合钎料。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该钎料力学性能及电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冷却速度(0.1℃/s)较慢时制备的钎料,其内生Cu6Sn5颗粒细小,分布最均匀,且团聚程度较轻,另外,其钎焊接头力学性能最好;通5 A电流384 h后,其正负极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的差异保持在约1.2μm,说明Cu6Sn5颗粒的引入提高了钎料的抗电迁移性能。

    2012年03期 v.31;No.241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6 ]
  • 锐钛型掺铁TiO_2可见光催化降解苯胺的研究

    谈军;余振泉;张一兵;

    为了研究掺铁TiO2对苯胺的光催化降解效果,以硫酸钛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锐钛型掺铁TiO2粉末,确定了它在可见光照射下对苯胺溶液的催化降解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如下最佳条件下:苯胺初始质量浓度(0)为50 mg/L,溶液pH=7,掺铁0.2%(摩尔分数)的锐钛型TiO2的质量浓度为1.0 g/L,室温(17℃)下可见光照射反应1 h,苯胺的降解率达到71.46%。

    2012年03期 v.31;No.241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5 ]
  • 12dB微波薄膜衰减器的设计与制备

    李凌;王磊;彭斌;张万里;蒋洪川;

    基于T型衰减网络结构设计并仿真了工作频率为DC~3GHz的微波薄膜衰减器,并采用磁控溅射法在BeO基片上制备了TaN微波薄膜衰减器。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微波薄膜衰减器在DC~3GHz工作频率内,衰减量为12 dB,输入端口电压驻波比小于1.1。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波薄膜衰减器在DC~3GHz工作频率内,衰减量为(12.0±0.5)dB。

    2012年03期 v.31;No.241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21 ]
  • 24GHz边馈式微带天线阵的设计

    罗文凌;姜兴;李思敏;

    为24 GHz车载防撞雷达收发前端设计并制作了一款高增益易集成的微带阵列天线。该天线阵采用改进的新型并联馈电网络,在满足各阵元激励等幅同相的基础上,减少了馈线损耗和各种杂散辐射,从而提高了天线增益与极化纯度,同时减小了天线尺寸。测试结果表明,所研制的4×8元微带天线阵带宽为24.0~24.2 GHz(电压驻波比VSWR<1.4),最大增益达19 dBi,其尺寸仅80 mm×36 mm。

    2012年03期 v.31;No.241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6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03 ]

综合信息

  • 美研制出增强薄膜太阳能电池吸光技术

    <正>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尽管薄膜太阳能电池应用广泛,但其也有"先天不足":薄膜越薄,制造成本越低,但当其变得更薄时,会失去捕光能力。美国科学家表示,当薄层厚度等于或小于可见光的波长时,其捕光能力会变得很强。科学家们可据此研制出厚度仅为现在商用薄膜太阳能电池厚度的1%、但捕光能力却大有改善的薄膜太阳能电池。

    2012年03期 v.31;No.241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4 ]
  • 《铝电解电容器专辑(七)》厂家名录信息资料刊登

    <正>在成功推出《铝电解电容专辑》前六辑之后,电子元件与材料杂志社近期将编辑出版《铝电解电容专辑(七)》,新专辑除了秉承前六辑的特点,即收录近两年来发表的铝电解电容器工艺技术、原辅材料、应用技术及发展趋势的优秀论文以外,还将提供产业链上的技术与市场信息,诚邀参与欢迎合作。厂家名录信息刊登于《铝电解电容专辑(七)》论文集之后,采用名片的方式刊出,一个版面共收录8

    2012年03期 v.31;No.241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焊接纳米线可以只用一束光

    <正>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12年2月7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科学家设计出一种新的纳米线焊接技术,可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用一束简单的光将纳米线焊接在一起。发表于刚刚出版的《自然.材料学》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有望促成新式电子设备和太阳能设备的出现。目前,有些纳米学家正专注于制造由金属纳米线组成的导电网格,这样的网格具有卓越的输电性能、成

    2012年03期 v.31;No.241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2 ]
  • 科学家制造出光电功能兼备的新式光纤

    <正>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012年2月6日(北京时间)报道,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携手,首次将半导体芯片嵌入光纤中,制造出一种具有高速光电功能的新型光纤,这种光纤可用于改善通讯技术和其他混合光电技术。相关研究将发表在本月出版的《自然.光子学》杂志上。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化学家约翰.拜丁解释道:"将光纤和芯片整合在一起很困难,原因如下:首先,

    2012年03期 v.31;No.241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 澳美科学家设计出世界上最细的纳米导线

    <正>澳大利亚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今年2月6日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成功设计出迄今世界上最细的纳米导线,厚度仅为人类头发的万分之一,但导电能力可与传统铜导线相媲美。这项技术有望应用于量子计算机研制领域。过去40多年来,工业界不断研发制造更小尺度的晶体管、导线等元件,以开发更先进的计算机。然而,

    2012年03期 v.31;No.241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
  • 一种兼具玻璃陶瓷和金属性能的新材料问世

    <正>2011年12月19日,内蒙古科技大学披露:利用白云鄂博尾矿、钢渣、铁渣及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研制并生产出500吨同时具备玻璃陶瓷与金属性能的纳米级微晶玻璃复合管材。这种新型材料目前国内外未见报道,国家有关部门将此材料作为国家标准于12月10日进行公示。经国家建材检测中心检测,这种微晶玻璃管材抗弯强度达到192兆帕(金属性能),耐酸性大于99%,耐碱性大于97%,莫氏强度接近金刚石达到9级,耐磨性每平方厘米小于0.04克,体积密度每立方厘米3.2

    2012年03期 v.31;No.241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7 ]
  • 我国新型光伏电池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正>经过国家能源局一年多的评审,英利集团自主研发的"熊猫"n型单晶硅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日前获得"2010年度国家能源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在新型光伏电池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当前传统的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相比,"熊猫"n型电池技术具有明显的技术先进性。首先,使用n型硅材料代替目前广泛使用的p型硅材料进行太阳能电池的制备,能大幅度降低电池的效率衰减。"熊猫"

    2012年03期 v.31;No.241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
  • 我国在有机单分子纳米体系电致自旋转变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正>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所郝华博士和导师曾雉研究员在Fe2(acpypentO)(NCO)3分子和Au(100)纳米电极构成的分子结体系中,证实了电极的存在对静电场导致自旋转变的机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利用物理手段实现纳米尺寸下的自旋转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人员已经发现,这类自旋转

    2012年03期 v.31;No.241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8 ]
  • 美研制出负折射率等离子纳米天线

    <正>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表示,他们的实验证明,纤细的等离子体纳米天线阵列能采用新奇的方式对光进行精确地操控,改变光的相位,创造出负折射现象,最新研究有望使科学家们研制出功能更强大的光子计算机等新式光学设备。相关研究发表在去年12月2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该研究的领导者、普渡大学布瑞克纳米技术研究中心纳米光子学部门主管、电子和计算机工程教授弗拉

    2012年03期 v.31;No.241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1 ]
  • 全球首款手机用石墨烯电容触摸屏研制成功

    <正>2012年1月8日,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对外发布,全球首款手机用石墨烯电容触摸屏在常州研制成功。该成果经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厦门大学查新,显示为国内首创,国外尚处于研发和概念机阶段。现有手机触摸屏的工作层中不可缺少的材料为陶瓷材料氧化铟锡。氧化铟锡的价格高、用量大、易碎、有毒性(与铅的毒性可比)。而石墨烯触摸屏合成对环境无害,需要资源少,并且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生产成本有望大大低于传统氧化铟锡触摸屏。由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常州二维碳素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无锡丽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力合光电传感

    2012年03期 v.31;No.241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5 ]
  • 中英科学家在石墨材料研究领域取得新成果

    <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吴恒安教授在出国研修期间,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安德烈.海姆教授课题组合作,发表了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利用氧化石墨烯制作出一种新型隔气透水材料。这种材料的神奇之处在于,绝大多数液体和气体都无法通过它,但水蒸气可以畅通无阻。该研究成果刊登在2012年1月2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引起很大反响,受到BBC、Science Daily等媒体争相报道。吴恒安教授所在的研究小

    2012年03期 v.31;No.241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 首个10纳米以下碳纳米管晶体管问世

    <正>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今年2月2日(北京时间)报道,来自IBM、苏黎世理工学院和美国普渡大学的工程师近日表示,他们构建出了首个10纳米以下的碳纳米管(CNT)晶体管,而这种尺寸正是未来十年计算技术所需的。这种微型晶体管能有效控制电流,在极低的工作电压下,仍能保持出众的电流密度,甚至可

    2012年03期 v.31;No.241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2 ]
  • 科学家首次观察到磁振子拖曳

    <正>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011年12月19日(北京时间)报道,西班牙卡特兰纳米技术研究院研究人员称,他们在一项最新发现中首次观察到了磁振子拖曳。这一发现结束了科学家50年来追寻独立热电效应的历程,对研究能量转化应用、开发自旋信息传输新途径也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发表在12月18日《自然.材料学》杂志网站上。热电效应能帮助人们在纳米尺度管理热量,利用热量流动来操控自旋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旋

    2012年03期 v.31;No.241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综述

  • 基于碳纳米管的微纳机电器件应用研究

    张冬至;夏伯锴;王凯;童俊;

    综述了近年来碳纳米管在微纳传感器、纳米发电机、纳米执行器、纳米电子器件、纳米收音机与薄膜扬声器等方面取得的瞩目成果及典型应用,介绍了基于碳纳米管的微纳机电器件的制造工艺、器件性能及其研究进展,指出了碳纳米管基微纳机电器件在多元化发展、工艺多样化、材料复合化、产业化工程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2012年03期 v.31;No.241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31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李伟伟;姚路;陈改荣;席国喜;

    主要介绍了传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和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重点综述了正硅酸盐Li2MSiO4(M=Fe,Mn)类正极材料,含V的正极材料,有机物正极材料以及其他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和性能改进方法。

    2012年03期 v.31;No.241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下载次数:3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183 ]
  • 二氧化钒纳米粒子光学特性及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佟国香;李毅;黄毅泽;方宝英;朱慧群;

    综述了通过改变VO2纳米结构来改善其光学特性的方法,总结了通过化学气相沉积、脉冲激光沉积、溶胶–凝胶法、水热–高温固相合成和溅射制备VO2纳米粒子的方法及最新成果,以及VO2纳米粒子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讨论了纳米结构VO2制备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2012年03期 v.31;No.241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