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春杰;袁颖;张树人;
采用固相合成工艺,制备了(Bi0.5Na0.5)(1–x)CaxTiO3(BNCT)陶瓷(x=0.01~0.14)。研究了Ca含量对BNCT陶瓷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BNCT陶瓷样品中都存在第二相TiO2;随着Ca含量的增加,BNCT陶瓷的介电峰向低温方向移动,介温曲线越来越平坦,剩余极化急剧减小,介质损耗逐渐减小。往x=0.12的BNCT陶瓷里掺入质量分数为1.5%的MnCO3,所得陶瓷样品的室温tanδ小于1%、绝缘电阻率达到1011?.cm,并满足–55~+250℃下,?C/C25℃≤±15%的高温MLCC的要求。
2010年11期 v.29;No.22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8 ] - 汪潇;王宇斌;杨留栓;黄金亮;
采用水热法制备Bi1.5ZnNb1.5O7(BZN)纳米粉体,传统固相法制备Bi1.5ZnNb1.5O7(α-BZN)陶瓷。研究了掺入BZN纳米粉体对α-BZN陶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BZN纳米粉体对α-BZN陶瓷的烧结温度和物相没有影响,随BZN纳米粉体掺入量的增加,α-BZN陶瓷密度下降。但掺入质量分数10%的BZN纳米粉体,在1 000℃烧结的α-BZN陶瓷样品结晶良好,呈现出更优异的介电性能:1 MHz下εr约148,tanδ小于3.365×10–4。
2010年11期 v.29;No.225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9 ] - 蒋文军;李宏杰;卫海民;
为了解决由氧化铝粉Na+含量较高导致的A-96氧化铝陶瓷产品性能较差的问题,在陶瓷的三元配方(Al2O3-MgO-SiO2)体系中加入了CaCO3。研究了Ca2+含量对A-96氧化铝陶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a2+的引入抑制了陶瓷中Na+的迁移,从而明显改善了A-96氧化铝陶瓷的性能。在CaCO3质量分数为0.8%时,A-96氧化铝陶瓷基板的机电性能达到国标要求。当CaCO3质量分数为1.0%时,该陶瓷基板的机电性能最佳,体密度最大(3.72 g/cm3),但其颜色发黄,这可能是由于陶瓷中生成了黄色的钙长石。
2010年11期 v.29;No.225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5 ] - 陈艳;吴孟强;张树人;彭森;
利用固相合成法,以未掺杂的熔融石英砂为基础原料,通过快速升温、短时保温的烧结工艺制备出了具有极低介电常数的熔融石英陶瓷材料。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对材料的烧结特性及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150℃烧结1 h制得的材料,具有较好的性能,其最大相对密度为99%,εr=3.4,tanδ=6.86×10–4(1 MHz),Q.f=12 000 GHz(10 GHz)。
2010年11期 v.29;No.225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6 ] - 甘卫平;罗贱;郭桂全;向锋;刘欢;
用AgNO3作原料,抗坏血酸作还原剂,柠檬酸三钠作分散剂,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超细球形银粉。通过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银粉的形貌和粒度。研究了分散剂的用量、反应温度、溶液初始pH值对银粉分散性和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柠檬酸三钠)/m(AgNO3)为0.08,温度为40℃,溶液初始pH值为7时,能够获得粒度较小、分散性优良的银粉。将该银粉制成浆料,印刷在石英玻璃上,使用四探针测试仪测得烧结膜的电阻率为10×10–3?.cm,电性能良好。
2010年11期 v.29;No.225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0K] [下载次数: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40 ] - 刘欢;甘卫平;张金玲;郭桂全;周华;
采用优化后的玻璃粉配制成导电银浆,与MgSiO3-CaSiO3生瓷片共烧后形成导电厚膜,探讨了不同玻璃粉配方对所制厚膜的微观结构、热学性能、附着力、线膨胀系数和导电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导电银浆与基片低温共烧的匹配性能。结果表明,SiO2-Al2O3-B2O3-CaO-Li2O系玻璃粉配制的导电银浆低温共烧后获得的导电厚膜平滑、均匀、致密;随着该系玻璃粉中Li2O含量的增加,导电银浆的线胀系数逐渐降低;Li2O的质量分数为6%时,该浆料线胀系数最低,为18.482×10–6℃–1;Li2O的质量分数为2%时,导电厚膜与基片的线膨胀匹配性良好,导电性能最好,方阻为3.02 m?/□。
2010年11期 v.29;No.225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10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15 ] - 唐伟;曾志毅;杨邦朝;
分析了LTCC工艺对射频器件性能的影响,并在优化LTCC工艺的基础上设计并制作了一款蓝牙芯片全向天线。通过工艺的控制,天线批量一致性好,成品率在85%以上。测试结果表明,天线增益为1.6 dB,较好地符合了设计值。该天线尺寸小(6.0 mm×2.0 mm×1.2 mm),质量轻,带宽大(–10 dB带宽为100 MHz)、易于批量生产,适应用于各种高灵敏度、低剖面的蓝牙无线收发模块。
2010年11期 v.29;No.225 24-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18 ] - 田野;潘国峰;杨瑞霞;
以硝酸锌、硝酸铝和氢氧化钠为原料,采用sol-gel法制备铝掺杂的纳米氧化锌厚膜(样品),并利用XRD和SEM对其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铝掺杂量和退火温度对ZnO厚膜的气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700℃退火、掺w(Al)为2.9%的样品对体积分数为4.0×10–1的丙酮有很好的选择性,最大灵敏度达到7 779左右,最佳工作温度约为162℃,响应、恢复时间均为1 s,最后讨论了铝掺杂纳米氧化锌的气敏机理。
2010年11期 v.29;No.225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3 ] - 杨富国;
采用硫酸-盐酸体系环保型铝电解电容器用阳极箔腐蚀工艺,硝酸溶液作后处理液,结合SEM分析,探讨了硝酸后处理在阳极箔表面的清洗机理,研究了直流电侵蚀后,硝酸后处理对阳极箔比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硝酸溶液温度为65℃、清洗时间为250 s的条件下,阳极箔比容随着硝酸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硝酸质量浓度增至35 g/L时,阳极箔比容达到最大值0.70×10–6 F/cm2。硝酸质量浓度继续增加,阳极箔比容逐渐减小。最佳后处理参数为:硝酸质量浓度为35 g/L,处理温度为65℃,清洗时间为250 s。
2010年11期 v.29;No.225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0 ] - 尹立孟;冼健威;姚宗湘;王刚;
采用悬滴法测量了3种无铅钎料合金(Sn-3.0Ag-0.5Cu、Sn-0.7Cu与Sn-9.0Zn)在260℃时的表面张力,分别为525.5,534.8和595.4 mN/m;同时采用座滴法测量了其在260℃熔融状态下与Cu基板的接触角,分别为24.5°、28.0°和102.5°,并且与传统Sn-37.0Pb钎料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无铅钎料合金的表面张力与接触角均大于Sn-37.0Pb钎料。结合Young-Dupre公式讨论了钎料合金表面张力与其润湿性能的相关性,认为Sn基钎料合金在Cu基板上的润湿性能主要取决于其表面张力。
2010年11期 v.29;No.225 35-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06 ] - 朱云广;沈鸿烈;左连勇;鲁林峰;
采用机械合金化结合冷等静压的方法制备了CoSb3和Co3.5Ni0.5Sb12化合物,并测量了其热电性能。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赝势平面波的方法对Ni掺杂前后的CoSb3的能带结构和态密度进行了计算,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CoSb3的费密面位于导带和价带之间,其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为非简并半导体;Co3.5Ni0.5Sb12的费密面进入导带,其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为n型简并半导体;本实验条件下,Co3.5Ni0.5Sb12化合物的功率因子在550 K时出现最大值2 292.92μW/(m.K2),是未掺杂CoSb3化合物最大值的12倍。
2010年11期 v.29;No.225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2 ] - 谭宏斌;
采用sol-gel法制备了掺Cu的钴酸钙(Ca3Co4O9)热电材料,研究了Cu掺杂量对其物相、电导率σ、Seebeck系数S和功率因子P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掺杂量的增加,试样中Ca3Co4O9的含量下降,但试样的电导率增加;试样的Seebeck系数和功率因子先增加后下降。试样(Ca0.90Cu0.10)3Co4O9在973 K时的功率因子最大,为15.3×10–4 W.m–1.K–2。
2010年11期 v.29;No.225 43-4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刘昌坻;王鲜;冯则坤;龚荣洲;
以水雾法制备的Fe-Cr-Si-B非晶合金粉末为原料制备了非晶磁粉芯,研究了退火温度和成型压力对磁粉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Cr-Si-B合金粉末具有较高的非晶化程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当退火温度低于非晶合金的起始晶化温度时,非晶磁粉芯的起始磁导率μi在440℃附近达到峰值44.7,对应的损耗则相对最低(260×10–3W/cm3,50 kHz);当成型压力由30 MPa增大到50 MPa时,磁粉芯的μi由38.6增大到46.4,其损耗则逐渐降低。
2010年11期 v.29;No.225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84 ] - 席国喜;张超;乔祎;许会道;
为了改善CoFe2O4的磁性能,以柠檬酸、硝酸钴、硝酸铁为原料,用低热固相反应与sol-gel法相结合,制备了CoFe2O4晶体(样品)。借助于热分析、XRD、S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测试手段,考察了低热固相反应过程、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对样品结构及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00℃煅烧2.0 h所得样品的平均晶粒径小(34.17 nm),分散均匀,磁性能好,其饱和磁化强度Ms为75.83 A.m2/kg,矫顽力Hc为127.201 kA/m。
2010年11期 v.29;No.225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1 ] - 戴勇飞;邵峰;
为了提高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接入系统的网络传输质量,采用传统氧化物陶瓷工艺制备了低失真MnZn铁氧体,并研究了在Fe2O3含量不变的前提下,ZnO含量与其磁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适量的ZnO可以提高起始磁导率μi,降低磁滞常数ηB。随着ZnO含量的增加,μi值先增大后减少,截止频率fr先减少后增加。当x(ZnO)为23%时,其μi=8 100,ηB=0.42×10–6/mT。
2010年11期 v.29;No.225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4 ] - 赖松林;程树英;黄红梁;林珊;
为了获得光电性能好的ZnS窗口层薄膜,采用电子束蒸发法在玻璃基片上沉积ZnS薄膜,研究退火温度(200~500℃)对ZnS薄膜的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薄膜均为闪锌矿结构的β-ZnS多晶薄膜,导电类型为n型。随着退火温度的增高,薄膜结晶度和光电性能都变好。但是,当退火温度过高(500℃)时,薄膜的半导体特性反而变差。退火温度为400℃时,ZnS薄膜的性能最佳,此时薄膜的透过率较高;电阻率较低,为246.2?.cm。
2010年11期 v.29;No.225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88 ] - 余凤斌;李斌;于名讯;
等离子显示器(PDP)图像的颜色和亮度由经过调制的脉冲电流控制,该脉冲电流会产生电磁波、近红外线以及氖黄光干扰,影响其效果,需安装滤光膜。通过对不同种类、不同厚度的涂层进行对比研究,开发了一种PDP用滤光膜,其EMI屏蔽效能大于45 dB,比进口的略低,但透光率达到43%、高于进口值。氖黄光透光率为15%,近红外透光率低于10%,成本不到进口膜的1/3,完全可以取代进口产品,用于PDP显示面板。
2010年11期 v.29;No.225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4 ] - 殷海荣;汪涛;董继先;
为增加磁光玻璃中稀土氧化物的含量,进一步提高Verdet常数,选择Ga2O3-B2O3-SiO2(GBS)系统,采用熔融淬冷法,制备了高稀土氧化物含量的Tb3+/Dy3+共掺杂磁光玻璃,并研究了玻璃的形成能力及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Tb3+/Dy3+共掺杂GBS玻璃的稀土含量高达45%(摩尔分数,下同),高于单掺杂Tb3+时的35%,其Verdet常数也由104.76rad/(T·m)提高至119.31rad/(T·m)。这证明了稀土氧化物玻璃的顺磁性不仅与单位体积内有效磁子的数量有关,而且与磁矩有关;GBS玻璃的热稳定性随着稀土氧化物掺量的增加,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
2010年11期 v.29;No.225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73 ] - 王辰云;华宁;康雪雅;吐尔迪;韩英;
采用固相法首次合成了碳包覆的掺杂不同金属离子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3.9M0.1Ti5O12/C(M=Mn、Cu、Mg),对材料进行了循环伏安测试及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金属掺杂未改变材料的晶体尖晶石结构,由于金属离子对Li4Ti5O12的晶胞内部的掺杂和C对其外部的包覆,使复合材料的锂离子扩散速率、大电流循环稳定性和可逆容量都明显提高。在1C充放电循环时,Li3.9Mn0.1Ti5O12/C、Li3.9Cu0.1Ti5O12/C、Li3.9Mg0.1Ti5O12/C首次放电容量分别达到156.6,162.4和169.8 mAh/g;50次循环后,容量分别保持在155.4,159.6和169.7 mAh/g,展示了优良的电化学特性。
2010年11期 v.29;No.225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