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 名:
电子元件与材料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MATERIALS
主 办
国营第715厂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
刊 期:月刊
出版地:成都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刊 号:

ISSN 1001-2028
CN 51-1241/TN
邮发代号:62—36
本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A化学文摘(美)
SA科学文摘(英)
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EBSCO学术数据库(美)

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20)
中文核心期刊(2017)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研究与试制

  • 升温速率对Bi_(0.98)La_(0.02)FeO_3-PbTiO_3薄膜结构性能的影响

    周圆苑;李海敏;田云飞;肖定全;朱建国;

    采用sol-gel法在SiO2/Si(100)衬底上制备了0.68(Bi0.98La0.02)FeO3-0.32PbTiO3(BLFPT)薄膜。采用快速退火技术,以2~40℃/s速率升温、在700℃下保温100s对BLFPT薄膜进行了后续处理。研究了升温速率对BLFPT薄膜结构性能的影响。XRD测试结果显示BLFPT薄膜为赝立方结构。SEM和AFM结果表明,当升温速率为2℃/s时,BLFPT薄膜表面晶粒更为均匀致密,粗糙度最小。XPS分析显示,Bi、Fe和Ti分别主要以化合态Bi2O3、Fe2O3和TiO2的形式存在。

    2010年04期 v.29;No.218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2 ]
  • Sr(Zr_(0.1)Ti_(0.9))O_3缓冲层厚度对PZT薄膜结晶及性能的影响

    辛红;刘长菊;王艳阳;苏未安;

    采用sol-gel法制备了具有Sr(Zr0.1Ti0.9)O3缓冲层的PbZr0.52Ti0.48O3(PZT)薄膜,研究了缓冲层厚度对样品结晶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较薄缓冲层会诱导PZT薄膜的(111)择优取向,添加单层缓冲层(约20nm)使其(111)取向度提高到90%;较厚缓冲层会抑制PZT薄膜的(111)择优取向,添加四层缓冲层(约80nm)使其(111)取向度降低到9%;缓冲层厚度对样品电性能有显著影响,其剩余极化强度由无缓冲层时的26.8×10–6C/cm2增加到缓冲层厚度约为20nm时的38.8×10–6C/cm2。

    2010年04期 v.29;No.218 5-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7 ]
  • 溶胶–凝胶法合成Nd:YAG粉体及透明陶瓷的制备

    庞驰;刘智勇;刘其斌;

    以Y2O3和硝酸盐为原料,柠檬酸为络合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Nd0.03Y2.97Al5O12(Nd:YAG)干凝胶,经不同温度焙烧后制得前驱粉体,然后将粉体经1700℃真空烧结制备了Nd:YAG透明陶瓷。对柠檬酸的络合作用进行了探讨,对粉体及透明陶瓷的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酸与硝酸盐发生络合反应形成有机网络结构,有效减轻了粉体颗粒间的团聚;950℃焙烧后得到纯相Nd:YAG粉体,颗粒细小并呈片状;Nd:YAG透明陶瓷致密度高(理论密度的95%),晶粒尺寸约为10μm,在1060nm处的透射率为63%。

    2010年04期 v.29;No.218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95 ]
  • Sb_2O_3掺杂Ba(Ti_(0.91)Zr_(0.09))O_3陶瓷的结构与性能

    刘剑林;丁士华;宋天秀;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Sb2O3掺杂的Ba(Ti0.91Zr0.09)O3陶瓷,研究了Sb2O3掺杂量(x(Sb2O3)为0.5%~5.0%)对陶瓷晶相结构及介电性能的影响,分析了陶瓷电滞回线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Sb3+进入了Ba(Ti0.91Zr0.09)O3陶瓷晶格,引起晶格畸变,且无第二相出现。随着Sb2O3掺杂量的增加,陶瓷晶粒逐渐变小变均匀,tanδ减小。Sb2O3掺杂的Ba(Ti0.91Zr0.09)O3陶瓷为弥散相变铁电体,在x(Sb2O3)为3.0%处弥散程度最小。

    2010年04期 v.29;No.218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2 ]
  • Na和Ti掺杂对Bi_2(Zn_(1/3)Nb_(2/3))_2O_7陶瓷性能的影响

    李在映;丁士华;宋天秀;

    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制备了Na-Ti掺杂Bi2(Zn1/3Nb2/3)2O7陶瓷。研究了Na+替代Bi3+,Ti4+替代Nb5+对Bi2(Zn1/3Nb2/3)2O7陶瓷烧结特性、显微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Na+和Ti4+后,Bi2(Zn1/3Nb2/3)2O7陶瓷的烧结温度从1000℃降到了860℃左右;在–30℃~+130℃的温度范围内,Na-Ti掺杂Bi2(Zn1/3Nb2/3)2O7陶瓷表现出明显的、激活能约为0.3eV的介电弛豫现象。这主要是由缺陷偶极子和晶格畸变在陶瓷中的出现引起的。

    2010年04期 v.29;No.218 16-1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1 ]
  • 不同分散剂对Al_2O_3浆料流变性的影响

    程亮;罗凌虹;吴也凡;付长翼;石纪军;

    探讨了各种分散剂在Al2O3水系浆料中的分散作用及其相关机理。结果表明:分散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构象和添加量对Al2O3浆料的流变性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PAA(聚丙烯酸)类分散剂添加量的增加,Al2O3浆料的Zeta电位值整体下降,其等电点由8.3移动到4.7,PAA最佳添加量(质量分数)为0.5%~0.8%。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聚电解质分散剂对浆料的分散、稳定性较好;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聚电解质分散剂的最佳添加量范围更宽,为0.5%~2.0%(质量分数),且浆料黏度的变化随分散剂添加量的不同变化较小。

    2010年04期 v.29;No.218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0 ]
  • 0.95MgTiO_3-0.05CaTiO_3微波介质陶瓷的低温烧结

    路晓辉;黄金亮;孙露;韩香菊;

    研究了BaCu(B2O5)(BCB)和ZnO复合掺杂对0.95MgTiO3-0.05CaTiO3(95MCT)微波介质陶瓷烧结性能和介电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RD和SEM观察其晶相结构及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复合掺杂BCB和ZnO能使95MCT陶瓷的烧结温度由1400℃降低至1050℃,可实现与Cu共烧,且ZnO掺杂能有效抑制MgTi2O5第二相的形成。复合掺杂质量分数为3.00%BCB和1.00%ZnO的95MCT陶瓷在1050℃烧结3h,获得较好的介电性能:εr=20.5,Q·f=21133GHz,τf=–10.1×10–6/℃(7GHz)。

    2010年04期 v.29;No.218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4 ]
  • 钡铁氧体吸波涂层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黄啸谷;陈娇;王丽熙;韩朋德;张其土;

    用固相法制备了W-型钡铁氧体BaZn0.6Co1.4Fe16O27粉末并用其制备了吸波涂层。通过正交实验讨论了涂层厚度、搅拌时间和铁氧体含量对涂层吸波性能的影响,并用Statistica8.0软件对涂层的最佳制备条件进行了预测。根据正交试验结果,厚度为1.81mm、铁氧体质量分数为75%、搅拌时间为0.5h的吸波涂层具有最优的吸波性能,其微波吸收值在8.2~18.0GHz频段内均高于10dB,吸收峰值在15.3GHz左右更是达到了33dB。由软件预测得到的最佳制备条件与正交实验结果相符。

    2010年04期 v.29;No.218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73 ]
  • 扁平化对FeSi吸波材料微波电磁性能的影响

    周熠;丘泰;冯永宝;

    为阐明吸收剂颗粒形状与吸波材料微波电磁性能之间的关系,采用机械球磨工艺对气雾化球形FeSi合金粉末进行扁平化处理并制成FeSi吸波材料。借助SEM和矢量网络分析仪,研究了球磨时间对FeSi颗粒形貌及1~18GHz内吸波材料电磁参数与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FeSi颗粒的扁平率增大。与未球磨样品相比,球磨32h的FeSi合金吸波材料的ε'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增大了0.5倍,μ'(在1GHz时)由1.24增大到1.94,μ"(在1GHz时)由1.00增大到1.30。扁平化处理明显改善了FeSi吸波材料的低频吸波性。

    2010年04期 v.29;No.218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19 ]
  • 退火温度对NdFeO_3微结构及酒敏性能的影响

    吴占雷;胡季帆;赵玛;韩周祥;张茹;

    采用sol-gel法制备了具有单一斜方钙钛矿结构的NdFeO3样品,研究了退火温度对NdFeO3样品的晶格常数、微结构、电性能及酒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样品的晶胞体积减小,晶粒度变大,利用该样品制成的气敏元件的电导也随之增大。800℃退火的样品显示出最佳酒敏特性,元件对体积分数为5×10–4的乙醇的最大灵敏度高达151.69,不同退火温度的样品均显示出较好的低温(90℃左右)工作特性。

    2010年04期 v.29;No.218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2 ]
  • 银掺杂量对ZnO压敏电阻电性能的影响

    张锋;孟范成;冯文林;

    通过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在920℃制备了银掺杂的ZnO压敏电阻样品,考察了银掺杂量对样品烧结特性和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银掺杂不利于样品的致密,但对于ZnO压敏电阻的电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当银在ZnO基体中的质量分数由15%增加到25%时,样品的压敏电压由1900V/cm降到600V/cm,对应的非线性系数由15.4降到9.0。这为进一步控制ZnO压敏电阻的电性能提供了新的途径。

    2010年04期 v.29;No.218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2 ]
  • 氧化物掺杂ZnO-Ba_(0.8)Sr_(0.2)TiO_3复合陶瓷的制备及电性能研究

    马凤凯;赵旭荣;于东云;张蓓;宛新武;

    采用固相法制备了氧化物掺杂ZnO-Ba0.8Sr0.2TiO3复合陶瓷,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晶相及微观形貌进行了观测;另外,研究了氧化物掺杂对陶瓷介电性能及压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掺杂摩尔分数为0.50%的Bi2O3和0.50%的Sb2O3时,陶瓷在室温下的εr为36402,tanδ为0.065;在此基础上继续掺入0.25%的MnO和0.35%的Cr2O3,陶瓷的非线性系数α为5.4,漏电流IL为1.5×10–6A/mm2,压敏电压为3.0V。Bi2O3、Sb2O3、MnO和Cr2O3掺杂使ZnO-Ba0.8Sr0.2TiO3复合陶瓷的介电性能和压敏性能同时得到了有效提高。

    2010年04期 v.29;No.218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0 ]
  • 电子发射材料组成对Ba-W阴极性能的影响

    沈春英;李志顺;丘泰;

    利用TGA-DSC和XRD对阴极铝酸盐添加氧化钪(Sc2O3)前后的合成工艺、产物物相等进行了研究,对合成后铝酸盐与钨基的浸渍工艺、阴极的发射性能及蒸发速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铝酸盐主晶相为Ba5CaAl4O12,添加w(Sc2O3)3%后,主晶相改变为Ba3CaAl2O7,熔点下降了48.5℃,铝酸盐的浸渍温度降低了130℃,浸渍度略有升高,保温时间缩短了0.5min。在阴极工作温度(1000~1100℃)范围之内,添加Sc2O3后制备的铝酸盐阴极直流发射密度是普通铝酸盐阴极的2倍以上;1100℃时平均蒸发速率是普通铝酸盐的61.5%,性能明显优于普通铝酸盐。

    2010年04期 v.29;No.218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2 ]
  • 硼酸聚酯对铝电解电容器工作电解液性能的影响

    张晓松;陈姚;于欣伟;邹汉波;赵国鹏;

    选用乙二醇、二甘醇、聚乙二醇(200,400)和硼酸为原料,制备了一系列硼酸聚酯。考察了所制样品对铝电解电容器工作电解液的闪火电压、电导率、热稳定性及含水量的影响,并从机理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制硼酸聚酯可以明显提高工作电解液的闪火电压和热稳定性,并能降低工作电解液的含水量;以硼酸乙二醇聚酯对工作电解液闪火电压提高贡献最大,其添加质量分数为6%时,可提高37.8V,电导率由1422×10–6S/cm降至1057×10–6S/cm,含水量(质量分数)降低51.3%;经过氨解后的硼酸聚酯的水解稳定性优于未氨解的产品。

    2010年04期 v.29;No.218 50-5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90 ]
  • 抗氧化树脂包覆焊粉的研究

    林延勇;夏志东;雷永平;

    采用有机树脂溶液浸泡焊粉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有机树脂包覆焊粉;通过电阻率测试和扫描电镜观察,对焊粉包覆层的质量进行了评价;通过对加速氧化过的焊粉进行铺展和成球试验,研究了树脂包覆层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制包覆焊粉,具有均匀的树脂包覆层,且保持了原焊粉的粒度和球形度;包覆焊粉的铺展和成球试验结果均达到了SJ/T11186—1998规定的2级标准,说明包覆焊粉具有比原焊粉更好的抗氧化能力。

    2010年04期 v.29;No.218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5 ]
  • 可伐合金封接用Li_2O-Al_2O_3-ZnO-SiO_2微晶玻璃研究

    杨丹;沈卓身;

    使用烧结法制备了Li2O-Al2O3-ZnO-SiO2微晶玻璃,利用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方法,对其析晶和封接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晶化温度低于800℃时,微晶玻璃主晶相为ZnAl2O4,晶体大小为0.5μm;晶化温度高于800℃时,析出晶体为ZnAl2O4和LiAlSi2O6纳米晶。该微晶玻璃具有与可伐合金相似的线膨胀系数,当加热温度达到980℃时,即可用于封接可伐合金;封接后的接口呈乳白色,外观良好,气密性和绝缘电阻均达到行业标准。

    2010年04期 v.29;No.218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01 ]
  • IC键合铜线材料的显微力学性能研究

    范象泉;钱开友;王德峻;从羽奇;王家楫;

    用于IC(集成电路)的键合铜线材料具有低成本、优良的导电和导热性等优点,但其高硬度容易对铝垫和芯片造成损伤,因此对其硬度的测量是一项关键技术。纳米压痕测量技术可以方便、准确地测量铜线材料的显微硬度值和其他力学性能参数。描述了纳米压痕测量技术的原理以及对铜线材料样品进行纳米压痕测量的参数选择,进行了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原始铜线、FAB(金属熔球)、焊点的平均硬度分别为1.46,1.51和1.65GPa,为键合铜线材料的选择和键合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2010年04期 v.29;No.218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3 ]
  • 无铅银浆烧结工艺与导电性能研究

    甘卫平;周华;张金玲;

    制备了无铅低温玻璃粉,将其与银粉和有机载体混合配制成无铅导电银浆并烧结。通过SEM和EDX观察浆料烧结银膜的形貌并进行成分分析,用四探针测试仪测量烧结银膜的电阻率,讨论了浆料成分配比、烧结时间、烧结温度等方面对银膜导电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无铅导电银浆的最佳配比为:质量分数w(银粉)72%,w(玻璃粉)3%和w(有机载体)25%,最佳烧结温度为580℃,最佳保温时间为5min。

    2010年04期 v.29;No.218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1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85 ]
  • 碱性介质中表面活性剂对超细锌粉分散性能的影响

    李辉;张振忠;赵芳霞;王鹏;

    首先,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超细锌粉,并通过测定其表面Zeta值,选取了三种表面活性剂。利用硝酸镧作缓蚀剂,借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超声分散时间、硝酸镧加入量以及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碱性介质中超细锌粉分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分散工艺为:超声功率560W,超声分散时间20min,硝酸镧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加入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和6%,从而解决了超细锌粉在碱性电池中的应用问题。

    2010年04期 v.29;No.218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7 ]
  • 硅片线锯砂浆中硅粉与碳化硅粉的泡沫浮选分离回收

    黄美玲;熊裕华;魏秀琴;尹传强;周浪;

    以对碳化硅表面有选择性的脂肪酸作为捕收剂,采用泡沫浮选分离方法来分离回收硅片线锯砂浆中的和碳化硅粉。研究了捕收剂浓度、起泡剂浓度、浮选溶液的温度及pH值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当浮选溶液中捕收浓度为0.315mol/L,起泡剂浓度为0.18mol/L,温度为70℃,pH值为4.5时,分离效果最佳:浮起产物中碳化粉质量分数为99.3%,沉淀产物中硅粉质量分数为95.9%。

    2010年04期 v.29;No.218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2K]
    [下载次数:8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66 ]

综合信息

  • 中科院化学所与过程所合作在空心纳米笼制备方面取得新进展

    <正>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最近,化学研究所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姚建年院土课题组与过程工程研究所袁方利副研究员合作在钴空心纳米笼制备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2010年04期 v.29;No.218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电子行业的无铅焊料现状简介

    <正>无铅焊接的全面导入需要解决很多问题,特别是无铅焊料的产业化。一些主要的电子产品生产国家,在无铅焊接的研究中有积极的行动。日本的无铅化焊接进程最快,美国也在加速无铅化焊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2010年04期 v.29;No.218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8 ]
  • 高导性碳纳米管可转换为半导体

    <正>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简单、可行的碳纳米管混合物的净化方式,其可借助紫外线和空气中的氧生成净化的半导性纳米管,这对发展下一代计算机芯片具有非凡价值。

    2010年04期 v.29;No.218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1 ]
  • 美用碳纳米管代替硅管制造出高效太阳能电池

    <正>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利用碳纳米管代替传统硅管,制造出高效太阳能电池。这一技术的关键是用碳纳米管代替传统硅管制造出光电二极管,后者是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元件。研究人员利用不同颜色的激光对这种二极管进行研究发现,在将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中,它可以使电流强度加倍。

    2010年04期 v.29;No.218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9 ]
  • 超材料纳米镜头在美研制成功

    <正>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纳米镜头,其打破了衍射极限,从而获得了现有技术尚无法达到的超高分辨率成像。该纳米镜头是由超材料纳米线阵列制成的。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应用物理快报》上。

    2010年04期 v.29;No.218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8 ]
  • 一种掺杂的四足状微米结构氧化锌的制备方法

    <正>一种掺杂的四足状微米结构的氧化锌的制备方法,氧化锌掺杂的元素可以为铁、镁、镍、铈、银、铋、镓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掺杂元素与锌元素的物质的质量分数为0.1%~5.0%;采用溶胶–凝胶法和高温热分解

    2010年04期 v.29;No.218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

    <正>据介绍,该方法系将金属铁粉、锂的化合物、磷的化合物按照Li,Fe,P原子比为(0.95~1.1)∶1∶1进行配料,再加入碳或者碳的前驱体,在介质中均匀混合1~20h,

    2010年04期 v.29;No.218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下载次数:9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5 ]
  • 一种介孔氧化铝的合成方法

    <正>系采用一种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作为模板剂,以偏铝酸钠为铝源,以盐酸调节pH,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介孔氧化铝的前体,经过热处理

    2010年04期 v.29;No.218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3 ]
  •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电极制备方法获发明专利授权

    <正>近日,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发明的"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电极的制备方法"获国家专利授权。这一发明是一种改进的传感器电极制备方法,包括活性物质的涂载、洗涤、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的复合成型三个步骤。

    2010年04期 v.29;No.218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7 ]
  •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制备出高效免退火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

    <正>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小牛等科研人员发明的"一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专利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2010年04期 v.29;No.218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1 ]
  • 中科院物理所铁基超导体物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正>铁基超导体是目前超导和强关联电子系统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王楠林研究组持续在这一领域开展深入研究。《自然》、《美国物理评论快报》均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2010年04期 v.29;No.218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理化所在纳米材料增强酶生物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正>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下,由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唐芳琼研究员带领的纳米材料可控制备与应用研究组在纳米增强的酶生物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10年04期 v.29;No.218 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新型“变色龙”材料初露端倪

    <正>复旦大学研究人员首次将环境敏感的高分子材料聚二炔与碳纳米管形成复合纤维,发展了具有电致变色的新型智能材料,该复合纤维通过电流刺激能迅速改变或还原颜色。这种新型的"变色龙"材料有望在军事领域、航空航天、光电器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2010年04期 v.29;No.218 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 LED路灯提出高技术要求

    <正>节能灯正在成为MOSFET的新兴应用市场,以LED为代表的半导体照明的广泛应用也成为提升MOSFET市场容量的新的驱动力。在节能环保的主题下,我国正在逐步采用高效照明灯具来取代能耗较大的白炽灯。2010年1月12日,中国标

    2010年04期 v.29;No.218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 福建物构所新颖热电材料探索研究获重要进展

    <正>最近,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陈玲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报道了首例锑基I型笼合物,其分子式为Cs8M18Sb28,(M=Cd,Zn)。其中环境友好的含Zn锑基笼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电性能。

    2010年04期 v.29;No.218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综述

  • 第四种无源电子元件忆阻器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蔡坤鹏;王睿;周济;

    忆阻器是一类具有电阻记忆行为的非线性电路元件,被认为是除电阻、电容、电感外的第四个基本电路元件。综述了忆阻器和忆阻系统概念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实现忆阻功能的几种模型与机理,如边界迁移、自旋阻塞、绝缘体-金属转变、丝导电、氧化还原反应等。阐述了忆阻器和忆阻系统在模型分析、生物记忆行为仿真、基础电路和器件设计方面的应用前景。

    2010年04期 v.29;No.218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下载次数:2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212 ]
  • 低温烧结YIG多晶铁氧体的研究现状

    曾丽文;徐光亮;卢超;余洪滔;陈劲松;

    综述了目前YIG(Y3Fe5O12)多晶铁氧体材料在低温烧结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Cu、Ca、V、Bi等离子取代及TiO2、B2O3添加剂对YIG显微结构及磁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用sol-gel法、共沉淀法及机械化学法制备的YIG超细粉料在低温烧结中的作用以及新型烧结工艺的应用。阐述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2010年04期 v.29;No.218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