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 名:
电子元件与材料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MATERIALS
主 办
国营第715厂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
刊 期:月刊
出版地:成都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刊 号:

ISSN 1001-2028
CN 51-1241/TN
邮发代号:62—36
本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A化学文摘(美)
SA科学文摘(英)
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EBSCO学术数据库(美)

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20)
中文核心期刊(2017)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综合信息

  • 综合信息

    <正>日本纳米技术文献★纳米印刷装置的最新动向(4页日文)★笔涂纳米印刷系统(5页日文)★纳米镀膜装置(4页日文)★高品质TEM试样制备三射束装置(3页日文)★高分辨率电子束刻蚀装置(6页日文)★光加热式热反射法(热物性显微镜)(4页日文)需要以上资料者请与本部联系。

    2007年03期 No.181 8+14+23+26+37+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微波多芯片组件中垂直通孔互连的研究进展

    姬五胜;谢拥军;

    随着微波多芯片组件密度的不断提高,微波互连的不连续性成为制约其整体性能的瓶颈。从垂直互连通孔入手,介绍了垂直通孔互连的矩阵束矩量法、时域有限差分法、边基有限元法以及微波网络模型法和CAD模型法,分析了这些方法已经取得的结果,并指出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通过比较分析,认为时域有限差分法和边基有限元法是分析互连通孔最有优势的方法。

    2007年03期 No.18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5 ]
  • AlN基板用厚膜浆料发展评述

    罗庭碧;张晓民;

    介绍了AlN基片所用厚膜浆料的产品性能。从金属粉体的制备,粘结方式探索和烧结工艺的改进等方面综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目前粉体制备还是以化学还原为主。粘结方式中,玻璃相粘结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反应粘结因导热性和热应力等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AlN基板厚膜浆料粘结的重要方式。

    2007年03期 No.181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25 ]
  • 超声辐照合成超细NiO的研究

    李娜;刘昉;田从学;张昭;

    以氯化镍为镍源,碳酸氢铵为沉淀剂,采用液相沉淀–热分解法制备NiO。合成过程中引入超声场,并考察了不同加料方式对产物粒度和纯度的影响。采用SEM,XRD,激光粒度分布测定技术和离子色谱技术分别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前驱体制备过程中引入功率超声可以减小产物NiO的粒径,且使形状更加规整;在有超声作用下采用并加加料方式制得了晶粒度为5~10nm,平均粒径为1.10μm,w(Cl–)为0.056%的立方晶系的NiO。

    2007年03期 No.181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9 ]
  • 拉伸工艺对PVDF薄膜形貌与结构的影响

    刘栋;姜胜林;仝金雨;金学淼;

    聚偏二氟乙烯(PVDF)薄膜中,β相的相对含量对其压电、铁电性能起决定性作用。利用单轴拉伸工艺制备了高β相的相对含量的PVDF薄膜,运用XRD、SEM和FT-IR等测试手段,分析了拉伸过程中PVDF薄膜形貌与结构的变化,重点讨论了不同拉伸比R对薄膜微观结构及β相的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VDF薄膜中的α晶相受均匀外力作用转变成β晶相,在80℃下拉伸5倍时,薄膜中β相的相对含量可高达77%。

    2007年03期 No.181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下载次数:6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82 ]
  • 超微细镍–银双金属粉的抗氧化性研究

    周东祥;王亚民;龚树萍;

    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在亚微米级的镍粉表面包覆上一层纳米银制成镍–银双金属粉。研究了影响包覆效果的各种因素和双金属粉的抗氧化性,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粉末的形貌和组成进行了分析。银的质量分数为40%时,镍–银双金属粉抗氧化温度可达到800℃,方阻为97mΩ/□。

    2007年03期 No.181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4 ]
  • Mg~(2+)和Mn~(2+)掺杂对BaTiO_3-金属复合系介电性能的影响

    李玲霞;潘伟;王洪茹;

    在钛酸钡基料中加入碱式碳酸镁、碳酸锰、金属氧化物及其它添加剂,经过球磨、预烧、造粒等工艺,在Mg2+和Mn2+的综合作用下,系统得以在中温(低于1150℃)下烧成。陶瓷的介电性能得到有效改善,εr达到2587,tanδ小于1.2×10–2,在–55~+170℃的宽广温区内,ΔC/C为±15%。

    2007年03期 No.181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30 ]
  • 石墨类负极在非对称电化学电容器中的应用

    包丽颖;吴锋;苏岳锋;

    以天然石墨(G)、中间相碳微球(MCMB)、中间相碳纤维(MCF)等石墨类电极与活性炭电极构成非对称体系,电化学测试表明,电容器的充放电性能与石墨类电极的快速嵌脱锂性能直接相关,其中C/MCMB非对称电容体系表现出良好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电流密度从20mA/g增至200mA/g,其容量保持率在62%以上;在80mA/g时,C/MCMB非对称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可为C/C双电层电容器的13.8倍。

    2007年03期 No.181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22 ]
  • 前驱体对熔盐法制备SBN50模板晶粒的影响

    樊慧庆;王炜;千学著;陈学愚;

    分别以碳酸盐和硝酸盐为前驱体,采用熔盐法在750~1050℃合成了针状的Sr0.5Ba0.5Nb2O6(SBN50)模板晶粒。通过XRD,SEM分析方法,研究了前驱体对SBN50晶粒相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影响,并讨论了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前驱体性质的不同造成熔盐熔点时SrNb2O6数量和形貌的差异,影响最终SBN50晶粒的形貌;SBN50晶粒的生长是二维成核过程。

    2007年03期 No.181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8 ]
  • 片式电阻保护浆料的制备

    张国春;高伟;韩文;杨宗炼;

    通过与日本样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了片式电阻保护浆料的制备工艺及要求。分析了玻璃组成和浆料配方对元件电阻值漂移的影响,并对其保护机理进行了探讨。制备的浆料达到日本样技术指标的要求。利用4号玻璃组分的1MΩ片电阻的阻值漂移率最小为0.9%

    2007年03期 No.181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4 ]
  • 升温速度对电场烧结NdFeB材料致密化的影响

    郭尔奇;杨刚;杨屹;冯可芹;刘峰;

    首次将电场烧结方法引入烧结NdFeB永磁材料的制备中,通过分析压坯的温度场特征发现,在较高的预设升温速度下,压坯的实际升温过程存在延迟情况。对烧结磁体的SEM观察表明,随预设升温速度的提高,磁体的致密度逐步提高。当NdFeB合金以2000℃/s的预设升温速度在1000℃烧结8min后,磁体的微观组织明显优于传统烧结磁体。

    2007年03期 No.181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0 ]
  • 超声波化学法合成纳米铁酸钴粉末

    吕维忠;刘波;吴奕光;韦少慧;刘剑洪;

    用超声波化学法合成了纳米铁酸钴(CoFe2O4)粉末,并用XRD、TEM、红外光谱对产品的纯度、结晶度,粒径以及内部形态及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当r(Co:Fe)为1:2时,超声频率为24.45kHz,超声辐射45min时,得到了粒径为10~20nm的铁酸钴纳米粉末。其δs、Hc分别为32.18Am2/kg和1.48×104A/m。

    2007年03期 No.181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91 ]
  • BaTiO_3铁电陶瓷时效过程中的性能稳定性研究

    张鸿;李志成;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La2O3、Bi2O3和Ho2O3掺杂的BaTiO3基PTC热敏陶瓷元件,并对其时效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一般样品的电阻率随时效时间的增加而变大,最大增量达58%;但Bi2O3掺杂的样品出现时效反常现象,即时效初始阶段样品的电阻率随时效时间增加而减小、减少率达19.4%,其后才逐渐增大。

    2007年03期 No.181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5 ]
  • 宽带双周期性BST电容加载共面波导移相器

    孟庆端;孙立功;田葳;阎保定;

    提出了一种双周期性BST电容加载共面波导传输线的移相器结构。基于这种结构设计制作的铁电薄膜移相器较好地解决了整个电路的阻抗匹配问题,其反射损耗的波纹在较宽的工作频带内趋于同一幅度。在沉积有钛酸锶钡(BST)薄膜的氧化镁基片上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宽带双周期性BST叉指电容加载共面波导移相器,测试结果显示该移相器的反射损耗在0~15GHz内保持在–15dB,其中在14.5GHz处,在30V的外加偏压下其移相能力可达35o。

    2007年03期 No.181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3 ]
  • 微波烧结ZnO压敏电阻的可行性研究

    李磊;许业文;林枞;徐政;孙丹峰;彭虎;

    采用微波烧结工艺制备了ZnO压敏电阻,研究了其致密化过程,运用XRD、SEM、电性能测试等手段,分析了烧结温度对其微观结构和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烧结工艺不仅可显著提高ZnO压敏电阻的致密化,而且能够改善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电性能。微波工艺的烧结周期仅是传统工艺的1/10~1/8。微波烧结样品的小电流特性有所提升;其通流量为11.6kA,比商用ZnO压敏电阻(7.75kA)高。

    2007年03期 No.181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38 ]
  • 掺杂Bi_2O_3对Ba_4Sm_(28/3)Ti_(18)O_(54)微波介质陶瓷性能的影响

    李斌;张其土;万慧荣;

    以Ba4Sm28/3Ti18O54微波介质陶瓷为基础,掺杂Bi2O3进行协调改性,形成固溶式为Ba4(Sm1–yBiy)28/3Ti18O54的结构。结果表明,掺杂Bi2O3能很好地把Ba4Sm28/3Ti18O54微波介质陶瓷的烧结温度降低至1260℃,当y=0.15时,能得到介电性能较佳的微波介质陶瓷:εr约为81,tanδ约为5×10–4,τf为–21×10–6℃–1。

    2007年03期 No.181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0 ]
  • 熔盐法合成片状Bi_4Ti_3O_(12)粉体的研究

    李丽华;黄金亮;张柯;殷镖;

    以Bi2O3和TiO2为原料,采用熔盐法合成了纯的铋层状结构的Bi4Ti3O12粉体。利用XRD和SEM等手段对其结构和形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熔盐法合成的Bi4Ti3O12粉体呈现规则的片状。当温度从800℃升高到1050℃时,粉体片状尺寸增大,径高比增加;当盐与反应物的质量比为0.8时,所得粉体片状尺寸较小,形状不规则;盐与反应物质量比增加到1时,粉体的尺寸明显增大。

    2007年03期 No.181 47-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2 ]
  • Bi_2O_3对TiO_2系压敏陶瓷性能的影响

    李莉;屈晓田;

    采用传统电子陶瓷工艺制作了TiO2系压敏陶瓷。通过测试其I-V特性、复阻抗特性、晶界电阻、晶粒电阻及势垒高度,研究了Bi2O3对TiO2-Bi2O3-Nb2O5-SrO系压敏陶瓷微结构及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i2O3的适当掺杂范围在0.3%~0.5%(摩尔分数)。其掺杂量的变化,可显著改变TiO2-Bi2O3-Nb2O5-SrO系压敏陶瓷的晶界电阻及势垒高度,进而对压敏陶瓷的电学非线性特性产生影响。当x(Bi2O3)为0.4%时,压敏陶瓷的V1mA与α分别为40V/mm与6.2。

    2007年03期 No.181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2 ]
  • ZnO/Ag/ZnO多层膜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李俊;闫金良;杨春秀;李科伟;于芬;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ZnO陶瓷靶和直流磁控溅射Ag靶的方法制备了ZnO/Ag/ZnO多层膜。用X射线衍射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四探针测试仪和金相显微镜对ZnO/Ag/ZnO薄膜的结构、光学透过率、方阻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ZnO(60nm)/Ag/(10nm)/ZnO(60nm)薄膜呈现多晶结构,薄膜在520nm处的光学透过率高达87.5%,方阻Rs为6.2Ω/□。随着顶层ZnO薄膜厚度的增加,ZnO/Ag/ZnO薄膜的稳定性提高。

    2007年03期 No.181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90 ]
  • 热循环参数及基板尺寸对焊点可靠性的影响

    周萍;胡炳亭;周孑民;杨莺;

    采用Ansys软件建立BGA倒装芯片模型考察焊点的热应力。通过改变热循环保温时间、温度范围和最高温度,研究各参数对焊点热疲劳寿命的影响,同时也考察了基板的长度和厚度的影响。采用Coffin-Manson方程计算并比较热循环寿命。结果表明:随着热循环高低温停留时间、温度范围以及最高热循环温度的增大,热循环寿命减小,最小寿命为879周;同时热循环寿命也随着基板长度和厚度的增大而减小。

    2007年03期 No.181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0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