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 名:
电子元件与材料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MATERIALS
主 办
国营第715厂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
刊 期:月刊
出版地:成都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刊 号:

ISSN 1001-2028
CN 51-1241/TN
邮发代号:62—36
本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A化学文摘(美)
SA科学文摘(英)
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EBSCO学术数据库(美)

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20)
中文核心期刊(2017)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综合信息

科技简报

  • 工艺参数对熔盐法制备SrBi_4Ti_4O_(15)粉体的影响

    张柯;黄金亮;李丽华;

    采用熔盐法制备了各向异性生长的SrBi4Ti4O15粉体,研究了工艺参数对晶粒形貌和尺寸的影响。发现煅烧温度、盐的种类和盐的用量显著影响晶粒的形貌和尺寸。晶粒平均尺寸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由不规则片状向圆片状发育。随着盐用量的增加,晶粒平均尺寸先增大后减小,且在硫酸盐中,晶粒尺寸明显大于相同条件下盐酸盐中的尺寸。和固相法相比,熔盐法合成的粉体具有(00l)择优生长的优点。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可以控制晶粒的形貌和尺寸,制备各向异性生长的SrBi4Ti4O15粉体。

    2007年01期 No.179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8 ]
  • 合成工艺对PMN-PNN-PZT四元系压电陶瓷性能的影响

    刘培祥;孙清池;

    研究了前驱体合成(又称铌铁矿合成)与传统的氧化物混合合成,对PMN-PNN-PZT四元系压电陶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体合成工艺能够在合成过程中避免焦绿石相的生成。并且相比较于氧化物混合合成的工艺,它能使得压电陶瓷的压电常数d33由475 pC/N提高到530 pC/N,机械品质因数Qm从96提高到185,介质损耗tanδ也从0.020降低到0.009。综合实验分析结果得出前驱体合成方法是一种更加优异的合成方法。

    2007年01期 No.179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4 ]

  • 新春寄语

    钟彩霞;

    2007年01期 No.179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1 ]
  • 我国电子元件及材料研究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周济;

    从国家发展需求和国际相关领域产业发展和研究开发的背景出发,分析了我国无源电子元件关键材料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近几年相关领域研究发展的战略建议。

    2007年01期 No.179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4 ]
  • 聚噻吩类有机聚合物材料光电性能研究进展

    赵华莱;闫康平;严季新;王建中;

    介绍了典型的具有光电性能的噻吩类聚合物材料,包括烷基取代聚噻吩、联苯基取代聚噻吩、芴与噻吩共聚物及一些新型的噻吩类聚合物。对它们的结构、光学性能、电致发光性能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讨论了不同类聚噻吩的特点,对比了随取代基种类、位置及个数的不同其聚合物性能的优缺点,并对其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007年01期 No.179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下载次数:19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28 ]
  • Ni_3Al/聚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特性研究

    孙昌;孙康宁;吴俊亮;刘晓飞;刘爱红;

    采用高能球磨结合热处理工艺合成的金属间化合物Ni3Al粉体,与不饱和聚酯复合制备了Ni3Al/聚酯复合材料,应用微波网络S参数法测量了Ni3Al/聚酯生物复合材料的复介电常数、复磁导率及反射率等电磁性能,结果表明:Ni3Al/聚酯复合材料,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在1~3.25 GHz范围内其反射衰减率均小于–10 dB,该复合材料在民用电磁防护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07年01期 No.179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9 ]
  • 高能球磨法制备高电位梯度的ZnO压敏电阻

    孔慧;刘宏玉;蒋冬梅;石旺舟;马学鸣;

    为了制备高电位梯度的ZnO压敏电阻,采用了新的粉体制备方法,即高能球磨Bi2O3和Sb2O3两种添加剂12 h,再与其它氧化物共同高能球磨5h。扫描电镜及各个烧结温度下电性能、致密度的实验结果证明:此法制备的粉体压片后,1000℃烧结时,其电位梯度高达1516V/mm,漏电流为3.0μA,非线性系数为22。

    2007年01期 No.179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85 ]
  • 自组装法合成导电聚吡咯纳米线

    马立波;李东栋;朱绪飞;宋晔;肖迎红;

    以多孔氧化铝为模板,合成导电聚吡咯纳米线。利用SEM对聚吡咯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吡咯单体浓度为0.2 mol/L,电压1.0 V,时间1 600 s的条件下,制得的聚吡咯会有大量的微触手结构出现,且表面光滑,比表面积较大,并初步探究了聚吡咯微触手结构的形成机理。

    2007年01期 No.179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6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1 ]
  • La和Y掺杂对BaTiO_3基PTC陶瓷性能的影响

    丁士文;贾光;

    采用低温固相反应法(800℃)合成了一系列纳米掺杂BaTiO3基PTC瓷粉。经XRD分析,产品为立方晶系的完全互溶取代固溶体。分别研究了La和Y双施主掺杂以及烧结条件对材料PTC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以La和Y进行双施主掺杂可使材料的室温电阻进一步降低,升阻比提高。通过合理地调整双施主的相对含量,优化烧结制度,制备出了室温电阻为14.25?,升阻比达3.7×104的PTCR材料。

    2007年01期 No.179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8 ]
  • 超声法制备TiO_2纳米棒及其光催化性质的研究

    夏晓红;罗永松;梁英;贾志杰;

    研究了TiO2纳米棒的制备和形成机理及其在光催化降解活性艳红中的应用。采用超声法,以TiCl4为原料,制备了纳米TiO2。SEM结果显示所制备的TiO2为棒状结构,直径30 nm左右,长约200 nm。比表面积为60.500 7 m2/g。XRD显示其为金红石型晶体,700℃烧结后结晶程度增强,形貌保持不变,比表面积降到37.963 2 m2/g。超声法制备的TiO2纳米棒700℃烧结后应用于光催化降解活性艳红时,降解率高达98.94%,表现出优于P25的催化活性。

    2007年01期 No.179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84 ]
  • 钴镍铁氧体磁性粉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陈玉云;张晏清;张雄;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钴镍铁氧体磁性粉体,探索了制备工艺,测定了磁性能。结果表明:CoxNi1-xFe2O4的比饱和磁化强度随着Co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合理的制备工艺条件为:75℃水浴;NaOH浓度取3 mol/L、过量25%、缓慢滴加;反应时间30 min;磁性颗粒粒径为15 nm左右。在此工艺条件下,其比饱和磁化强度可达到40 Am2/kg。

    2007年01期 No.179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9 ]
  • 天体对太阳敏感器的测姿影响及其防护措施

    何丽;胡以华;芮健;

    姿态控制系统是卫星得以持续正常工作的保证。太阳敏感器在轨道运行时,容易受到天体的干扰而引起卫星姿态异常。简要介绍了太阳敏感器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天体对太阳敏感器的干扰情况。分析表明,敏感器受天体的干扰影响,与天体反射太阳光和入射太阳光在太阳敏感器位置的辐照比值有关。最后,针对可能存在的干扰,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2007年01期 No.179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6 ]
  • ULSI用氟化类金刚石薄膜的研究

    肖剑荣;徐慧;简献忠;

    以CF4和CH4为源气体,用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氟化类金刚石(F-DLC)薄膜。采用FTIR仪、XPS对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薄膜内主要含有C—Fx(x=1,2,3)、C—C、C—H2、C—H3等以及不饱和C==C化学键;薄膜的εr为2.07~2.65。εr与膜内F的相对浓度有关,随着沉积功率的增大,膜内F、H的含量均降低,εr升高。

    2007年01期 No.179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2 ]
  • 低温固化银系导电油墨导电性能的影响因素

    赵德强;胡娟;刘芳;牛丽;

    为了提高低温固化银系导电油墨的导电性,对导电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研究了聚合物分子结构,银粉的含量、形貌、粒径,溶剂种类对导电性能的影响。得出:氯化聚乙酸乙烯为主体树脂,以片状与球状混合银粉(质量比为9:1)为导电填料,并以酮和酯组成混合溶剂,调制的导电油墨导电性最好,其Rs达9 mΩ/□。

    2007年01期 No.179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39 ]
  • Ni-Al薄膜的制备和电性能研究

    朱金波;周继承;李文娟;

    用双靶直流磁控共溅射制备了NixAl(1-x)(0.75<x<0.8)金属间化合物薄膜及掺氧Ni-Al薄膜。利用AFM、SEM-EDS、XRD对Ni-Al合金薄膜的表面形貌、组分和晶相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合金薄膜表面致密平整,结晶良好,且具有(111)择优取向。合金薄膜电阻随温度呈线性变化,表现为正的电阻温度系数。氧气的引入阻碍了薄膜的晶化过程使薄膜表面粗糙度增加,晶粒细化,薄膜具有不同于合金薄膜的导电机理。

    2007年01期 No.179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8 ]
  • sol-gel法制备BST薄膜及介电调谐性能

    孙小华;余海州;李美亚;赵兴中;

    采用sol-gel法制备了Ba0.6Sr0.4TiO3薄膜。探讨了溶胶中醋酸和乙二醇用量对BST晶化温度和物相的影响,配制出了晶化温度低且无杂相的BST溶胶,对比了退火升温速率对BST薄膜形貌的影响。发现在低速率升温条件下生长的薄膜致密、均匀一致,无气孔、裂纹。测试了薄膜的介电调谐性能,在室温1 MHz下,BST薄膜的εr、tanδ和T分别为592,0.025和42%。

    2007年01期 No.179 40-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4 ]
  • AZO透明导电薄膜的结构与光电性能

    李金丽;邓宏;刘财坤;

    采用射频溅射工艺制备了Zn1-xAlxO透明导电薄膜。通过XRD、UV透射和电学性能测试等分析手段,研究了Al浓度对薄膜的组织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薄膜具有c轴择优取向,随着Al浓度的增加,(002)衍射峰向高角度移动,峰强度逐渐减弱,x(Al)为15%掺杂极限浓度。x(Al)为2%时,薄膜电阻率是3.4×10–4Ω.cm。随着掺杂量x(Al)从0增加到20%,薄膜的禁带宽度从3.34 eV增加到4.0 eV。

    2007年01期 No.179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86 ]
  • PLD法制备高介电调谐率的纳米晶BZT薄膜

    唐新桂;梁建烈;农亮勤;熊惠芳;陈王丽华;

    用脉冲激光沉积工艺制备了Ba(ZrxTi1-x)O3(x=0.25,0.30简称BZT25和BZT30)介电薄膜。在650℃原位退火10 min,薄膜为(111)取向柱状生长的晶粒,取向度分别为0.45和0.75。BZT25和BZT30薄膜的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50 nm和60 nm。在室温、1 MHz和3×105 V/cm条件下,BZT25的最大εr和调谐率分别达到563和65%,BZT30的最大εr和调谐率分别达到441和57%。薄膜为(111)取向生长,主要是基于薄膜与底电极Pt界面层立方相结构Pt3Ti的诱导,即(111)Pt3Ti和(111)BZT的晶格匹配。

    2007年01期 No.179 46-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2 ]
  • 电化学电容器充放电循环的微机测试系统

    宋晔;朱绪飞;王新龙;朱晴;明翠;

    为了更好地评价电化学电容器的充放电循环寿命性能,采用恒定负载法进行充放电试验。测试系统硬件由微机和数据采集卡以及取样控制电路组成,应用软件的开发工具采用VB6.0,在Windows 2000操作系统下运行。系统除了能自动完成电容器充放电循环寿命试验外,还具有实时显示电容器充放电电流变化曲线,并将每个充放电循环周期的电流数据以文件的形式自动保存下来等功能。

    2007年01期 No.179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4 ]
  • 活性炭前处理对双电层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刘希邈;张睿;詹亮;张丽明;凌立成;

    制备了沥青焦基活性炭双电层电容器用电极材料,将其分别经水洗、酸洗以及超音速气流粉碎处理。在1 mol/L(C2H5)4NBF4/碳酸丙烯酯电解液体系中进行电化学测试,对比评价了各活性炭前处理方法对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洗后活性炭电极比电容提高7%达到163 F/g,高功率放电性能明显改善,当电流密度由70 mA/g增加到1 A/g时,其电极比电容保持率为88%;活性炭进行超细粉碎后不利于电化学性能的提高。

    2007年01期 No.179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99 ]
  • BME MLCC中陶瓷-金属界面行为的研究

    陈雷;王晓慧;李龙土;

    针对BME MLCC中陶瓷-金属界面扩散行为,采用SEM、HRTEM、EDS等手段,对MLCC样品的显微结构,陶瓷介质层和镍电极层中的物相进行了表征,给出了各扩散元素的成分分布。结果表明,在BME MLCC的陶瓷-金属界面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元素扩散,其中Ni元素向陶瓷介质层的扩散较为显著,并导致了钙钛矿结构的晶格畸变。

    2007年01期 No.179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30 ]
  • 柠檬酸盐对阳极箔形成速度与比电容的影响

    班朝磊;何业东;

    为了提高铝电解电容器用高压阳极箔形成速度与比电容,将水合处理后的腐蚀箔在95℃、2 g/L柠檬酸钠去离子水溶液中浸泡5 min,在530 V电压化成时,形成时间缩短约2 min,化成箔比电容由0.556×10–6 F.cm–2提高至0.584×10–6 F.cm–2,阳极氧化铝膜的结构与性能得到改善。

    2007年01期 No.179 59-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8 ]
  • Li_4Ti_5O_(12)/AC非对称电化学电容器的研究

    苏岳锋;吴锋;包丽颖;陈实;

    应用纳米微晶TiO2为原料,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锂钛复合氧化物Li4Ti5O12,该材料的首次嵌脱锂效率可达91.9%,10 mA/g电流密度下的可逆嵌锂容量为102 mAh/g。将其制成嵌锂电极后与活性炭电极构成新型的Li4Ti5O12/AC非对称电容体系。测试结果表明:在80 mA/g条件下,其双电极比电容为41.6 F/g,能量密度为采用相同电解液体系的AC/AC双电层电容的4.6倍,充放电效率达95.8%,且大电流性能及循环性能良好。

    2007年01期 No.179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14 ]
  • 聚苯胺纳米材料电容性能研究

    丛文博;黄震雷;张宝宏;

    以(NH4)2S2O8为氧化剂,在1 mol/L盐酸环境下化学氧化合成超级电容器用电极材料纳米聚苯胺(PANI)。在1 mol/L H2SO4溶液中考察了材料的电容性能。结果表明:在循环伏安图上出现三对氧化还原峰,分别对应聚苯胺在三种不同氧化状态间的转化以及PANI的降解。放电电流密度为(1.0,4.5,10)×10–3A/cm2时,比容量分别为654,591,525 F/g。经恒定电流10 mA充放电循环1 000次,衰减仅为初始容量的10.7%。

    2007年01期 No.179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25 ]
  • 无铅石墨导电浆料的制备和性能

    罗世永;郝燕萍;陈强;许文才;

    以导电石墨粉、低熔无铅玻璃和乙基纤维素松油醇溶液制备了无铅石墨导电浆料。分析了浆料中玻璃粉含量对烧结膜表面电阻、威氏硬度和附着力的影响,给出了石墨导电浆料的配方。研究了浆料的流变性、触变性和粘弹性。用玻璃转变温度为476℃的无铅低熔玻璃配制的浆料在520~580℃烧结后,外观致密光洁;当烧结膜厚度为(25±3)μm时,方阻为80~135?/□,硬度为12.3 N/mm2,附着力为45.6 N。

    2007年01期 No.179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77 ]
  • 《电子元件与材料》征稿简则

    2007年01期 No.179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7 ]
  • 下载本期数据